陈发虎院士 一、简介 陈发虎,1962年12月生于陕西丹凤,1980-1990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知微是我国非海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及双壳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83岁的刘嘉麒,有两个极具反差的身份:一个是做过60多年火山研究、受国际同行敬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个是坐拥39万B站粉丝、被年轻人奉为“大佬”的UP主。
林学钰(1937.3.6— ) 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937年3月6日生于上海。
陈发虎院士 一、简介 陈发虎,1962年12月生于陕西丹凤,1980-1990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
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知微是我国非海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及双壳...
83岁的刘嘉麒,有两个极具反差的身份:一个是做过60多年火山研究、受国际同行敬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个是坐拥39...
林学钰(1937.3.6— ) 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937年...
图源见水印 王焰新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0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专业博士...
青藏高原是我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寻找这些深藏于地下的宝藏,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向高原深处不断挺进,一...
汤中立出生于1934年,童年时经历战乱,随父母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回到家乡继续完...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
在中国的地学界,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们不仅为地学发展和找矿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曾经奋斗在隐蔽的地下工作战线...
3月22日,是我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汲清逝世29周年纪念日,作为我国近现代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
1956年秋,郑绵平刚刚从南京大学毕业,意气风发地踏上北上的火车,那个时代,全体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新中...
——大半生在野外度过,毕身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地质找矿事业;他——首次提出深部找矿,并在区域成矿学、矿床学、找矿勘探...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近60年从事...
崔鹏,1957年8月7日出生于陕西西安,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家,地质灾害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
2024年1月,李德仁院士被湖北省提名为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高考被第八志愿录取、39岁才考上研究...
一直以来,地学行业是男性居多的艰苦行业,所以,对从事地学研究的女性而言,面临的更是多方面的考验,但却有这样一群有魄...
百年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改地质报国之志,传承坚守,开拓创新,与民族同发展,与时代同呼吸,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
张宗祜的一生为我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曰伦在地质调查所整理野外材料,同时有机会向北京大学教授葛利普学习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师从葛教授长达4年,他逐渐对各...
在地质调查所的8年间,生活艰苦,薪金短缺,都不能动摇王恒升坚定的“实业救国”理想。
章元龙(1915年-1990年),吴兴荻港人(今属湖州南浔区和孚镇),章鸿钊之子,曾任北平研究院上海镭学研究所...
人物简介 丁文江(1887年―1936年),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幼入私塾,及长,先后赴日、英留学,1911年从...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葛良胜 博士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为有效解决区域性生态地质难题,有力支撑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推动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自202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
尖林山 尖林山是一座位于铁山铁门坎与象鼻山之间的小山, 自1877年(即光绪三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汉冶萍公司曾在铁山地区组织多次查勘工作,中外地质专家认为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