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荣森(1907年-1942年),字晓清,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慈溪)。解放前中国著名的青年地质古生物家。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任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兼前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后任前中央地质调査所技士、技正兼古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及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1933年,计荣森在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时,曾来湖州长兴考察,绘制了《长兴煤田地质图》。
初识地质 步入科研领域
计荣森的地质学之路起始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6年,他进入该系开始系统地学习地质学。1927年,他和同学们一起前往长辛店和南口进行地质考察,这一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丰富的地质现象,尤其是地层与化石,极大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1929年,他跟随老师深入山西、河北等地,探访了多个重要的地质遗迹,这些野外实践为他后来的科研成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计荣森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交汇点上,尤其在珊瑚化石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这一方向的研究,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深入长兴 绘制地质图
1933年,计荣森作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的调查员,来到长兴考察煤田、石油和长兴灰岩。在此期间,他绘制了《长兴煤田地质图》,这幅图成为后人研究长兴煤田地质特征的重要依据。计荣森在图中使用不同颜色标示了不同的地层,如石炭纪的青龙组石灰岩地层、五通组地层等,二叠纪的长兴组石灰岩地层、龙潭组煤系地层、孤峰组地层、栖霞组石灰岩地层、船山组石灰岩地层,三叠纪的青龙组石灰岩地层、红土层。他特别标出了二叠纪的龙潭组这一含煤地层,以茶褐色突出表示。通过这一详细的地质调查,他不仅揭示了长兴煤田的地质特征,还为煤田的开发和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计荣森绘制长兴煤田地质图 珍藏于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浙江省湖州地质院)
科研成就 卓越学术贡献
计荣森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填补了中国古生物学领域多个空白。尤其在珊瑚化石的研究中,他提出了诸多新理论和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的古生物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科研工作,计荣森还积极推动中国地质学文献的建设。他参与编纂了《中国无脊椎化石书目》和《中国地质文献目录》,这些工具书为中国地质学文献的系统化和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计荣森不仅自己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还在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纪念计荣森先生而命名的计氏云南鱼的复原图
在战火中的坚守
抗日战争爆发后,尽管面临国家动荡和战火的洗礼,他依旧坚持整理化石、撰写论文,并组织学术期刊,积极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研究成果,《珊瑚化石》系列著作以及《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等,都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重要成果,填补了中国古生物学中的诸多空白。
不幸的是,1942年他因病去世,年仅34岁。尽管生命如此短暂,他在古生物学和地质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却如烙印般深刻,永载史册。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计荣森的学术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贡献却长远且深刻。他在科研成果和文献建设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坚韧与执着,不仅为当时的学术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