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地学界,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们不仅为地学发展和找矿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曾经奋斗在隐蔽的地下工作战线上,我新中国的发展和我们党的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温总老师--马杏垣院士
马杏垣,地质学家。1919年5月25日生于吉林长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1月22日逝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8年5月,他加入了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组织,并在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培训。从此就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在白区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考取了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出国留学。经党组织同意以后,于1946年1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当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Arthur.Holmes(亚瑟·霍姆斯)教授。
1948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和高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当时他听说国民党政府即将崩溃,人民解放军就要解放全中国的消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在国外有着良好的研究环境,优厚的待遇和光辉的前途,但祖国的希望、党的召唤、自己的追求,使他告别了英国返回阔别三年的祖国,并应聘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副教授,同时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迎来了全国的解放。
2、涂光炽院士
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陂。
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的活动。
1938年8月,受党指派到延安抗大五期学习。
1939年6月,毕业后继续在陕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0年,在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至1950年)。同年8月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9月,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入到地球科学的建设事业中。
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
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
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56年他参与了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工作,当时年仅36岁的涂光炽,除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指导研究生的任务。
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3年,立足于地球科学的宏观性和区域性,涂光炽提出了“比较矿床学”。
2007年7月31日,涂光炽逝世,享年87岁
3、池际尚女院士
池际尚(1917年6月25日—1994年1月1日),湖北安陆人,岩石学家、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是另一位地下工作者地质学家李璞的妻子。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1月1日逝世。
池际尚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中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随清华大学师生流亡到湖南上长沙临时大学时,响应进步的学生会号召,报名参加了做抗日救亡工作的战地服务团,和熊向晖等被派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队工作。
1938年,池际尚经郭见恩(清华大学女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经常到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工作,有幸会见过董必武等党中央领导。她参加过救护伤员,在街头演过宣传抗日救亡的活报剧,深入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部队鼓动士兵积极抗日杀敌。之后池际尚到昆明上西南联合大学,改学地质。
4、李璞
李璞(1911-1969),男,汉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池际尚院士的丈夫。
1939年毕业后继续在陕西从事地下工作。
1950年毅然投身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同年随解放军进西藏,担任中央文委西藏工作队队长,收集康藏高原第一批珍贵的地质资料,为解决康藏高原地质发展历史和找矿勘探奠定了基础。
1956年担任祁连山地质综合考察业务领导,对祁连山地区古火山活动,基性——超基性和区域地质发展作了大量调查工作,填补了这一空白地区地质图。为解决我国急需铬、镍资源,对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获当年度中国科学院三等奖,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担任金刚石研究课题的组织领导任务,深入湖南等地调查,作出了成绩。同年,领导创建我国第一个同位素地质研究室。该研究室在1962年提出了我国第一批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填补了我国这门学科的空白。
1961~1962年,承担刚刚开展的铀矿地质业务领导工作,两年中,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矿床地,为中国新兴的铀矿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积极参加我国第一个全国科学长远规划工作。作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积极组织全国地质科学学术活动、技术交流,多次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热情宣传新中国科学成就,促进国际交流。在回国近20年中,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党委委员、所学术委员会秘书、全国登山协会顾问、地质学报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1968年4月26日,受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7岁。
1978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中共贵州省委批准,在贵阳举行追悼大会,为李璞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5、许杰院士-地质部副部长
许杰(1901年1月29日-1989年7月11日),男,汉族,号兴吾,安徽广德人,卒于北京;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
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1989年7月11日逝世。
是中国笔石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在腹足类、三叶虫古生物学方面有很多建树。长期担任地质部及地质科学研究院的领导职务,对新中国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很有贡献。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从事爱国民主活动。抗战胜利后,许杰随研究所迁回南京。
1946年,曾以地质调查为掩护,去皖南山区给新四军送过药品和通讯器材。在迎接南京解放中,许杰团结和说服中央研究院的同事,抵制了国民党当局南撤研究院的企图。
6、施雅风院士
施雅风(1919年3月21日-2011年2月13日),笔名厦峰、蒲良,江苏海门人,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施雅风一生致力于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施雅风随资源委员会去四川西部进行水利经济调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在南京入党,从事科技界革命活动,乃中国地学界为数不多的中共地下党员之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施雅风受命收集一批长江水流量、流速、航道的资料。直到20世纪80年代,施雅风才知道,这些资料为第二野战军渡江提供了重要的作战参考。
7、关士聪院士
1918年1月3日 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南畔村。
1935年 毕业于天津市南开中学。
1935-1937年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35年底 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6年春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1940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0-1950年 考入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技士。
1950-1952年 在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
1952-1953年 奉调地质部,任地质工程师。
1954年 任地质部内蒙古棹子山地质队队长兼主任工程师。
1955-1956年 任地质部六三三队主任工程师。
1956-1960年 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区测司、地矿司主任工程师。
1961-1981年 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82年至今 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成都地质学院、江汉石油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研究员和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学术顾问。
1964-1992年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9年以后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三十三届常务理事、三十四届名誉理事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理事长。
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关士聪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8、黄劭显院士
黄劭显,地质学家。1914年7月1日出生,山东即墨县人。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并加入中共地下党。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在中国首次发现铬铁矿,填补了中国该矿种的空白,同时为中国普查与勘探铬铁矿培养了人才。三次到贺兰山区作区域地质调查,在没有地形图的情况下,步测做了1/20万的地质图。
1955年起主要从事铀矿地质普查勘探和科研管理工作。我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创建人之一,在铀矿成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对发展铀矿成矿理论、铀矿普查找矿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9年8月10日逝世。
9、吴磊伯-政协委员
吴磊伯(1914-1984),研究员。湖南临湘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积极追求进步,投身革命。1935年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一二九”运动,还作为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成员,在丰台、雄县、保定一带乡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7月,吴磊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组织能力出色,被选为北京大学中共支部委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首先南迁到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进入长沙临时大学后的北大党员只有吴磊伯、关士聪、张生力(张干胜)等6人。1937年10月,临时大学成立党支部,这是长沙市抗战期间文教系统成立最早的党支部。
这个党支部为了团结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民国学院组成抗日救亡阵线,吴磊伯作为支委负责筹建长沙市大学生抗敌救国联合会。之前他在在省立一中期间, 在“九一八”事变后参与了学生爱国示威游行,活动很有经验,所以吴磊伯组织的长沙市大学生抗敌救国联合会活动开展非常成功。他同时任《民族呼声》编辑、《观察日报》记者,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8年9月,吴磊伯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进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任所长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历任研究生、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多次随同李四光、张文佑等地质专家,去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广东、四川、福建等地调查地质构造、金属矿藏、煤矿的分布等情况,收集资料,撰写了一批地质调查材料和地质学术论文。
10、陈贲
陈贲(1914-1966),石油地质专家。湖南长沙人。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陈贲是清华大学纠察队的骨干,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陈贲义愤填膺,参加了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领导的战地服务团,同工农一起,直接为抗日战士做后勤服务工作。夏末秋初,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陈贲随校南下。
1938年1月,陈贲、李鼎声一行14人,经武汉、郑州、潼关,到达山西临汾,找到了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民先队”总队长李昌介绍他参加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被分配到观测队,两个月后调至团参谋处教研室当数理教员,负责排以上干部数理课教学。
1938年秋,陈贲为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继续深造,以提高报效祖国的能力,到昆明入西南联大补学完地质系学业。
1939年春毕业后进入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40年到玉门老君庙油矿勘探室任地质师。
1941年4月经王道一、刁德顺介绍,在老君庙油矿西河圆门后坡宿舍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人成立了中共老君庙党支部。
1945年春,资源委员会派陈贲前往美国考察学习两年。
至1946年6月,他因抗日战争胜利要尽早返回建设祖国而主动要求缩短考察学习时间,提前回国。陈贲回国后,资源委员会派他到上海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公司地质勘探室担任地质师。此时,他的夫人黄佩文也迁来上海。不久,陈贲等赴台湾调查石油状况。
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陈贲继续在上海石油公司工作。
建国后,历任石油工业部总地质师、青海石油局研究所地质师、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曾提出建立全国石油储量委员会、石油勘探工作应以储量指标为主等建议。1959年负责编制了青海冷湖油田开发方案。最早提出冷湖地区侏罗系生油的观点,并总结了冷湖油田断块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对中国断块油田研究起了借鉴作用。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