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地质学家 | 林学钰院士

上传时间:2025-01-27 16:52 来源:地质信使

简介:

林学钰(1937.3.6— )   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937年3月6日生于上海。

林学钰(1937.3.6— )
 
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主要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937年3月6日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学钰1953年高中毕业,同年10月进入著名学府——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学习。她在刻苦和勤奋中度过了4年的大学时光。她的本科毕业论文是为建设刘家峡电站选坝址轴线,在中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刘国昌先生的指导下,她选定了坝址。后来,她选定的坝址成为刘家峡水库实际设计时的坝址。1957年9月,林学钰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事水文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事业。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林学钰带领一百多名师生,先后参加江苏宁镇山脉地区水化学找矿,松辽平原和皖北、皖南地区的1∶20万水文地质测绘以及唐山市雷庄供水等生产实践工作。特别是在著名的松辽油田大会战中,她负责一个科研组进行油水界面运移的研究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受到大庆油田指挥部的表扬。
1980年10月至1982年12月,林学钰受国家委派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林学钰接触到在世界上属前沿的全新理论研究——地下水资源管理。国外计算机技术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大量应用让她大开眼界。进修期间,她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开设“Fortran语言与地下水资源模拟和预报程序设计”讲座,参加美国俄勒冈州西部世纪工程公司的“本德市地下水管理”研究。她的勤奋和聪慧受到了美国同行的高度赞誉,显示出一名杰出科学工作者的天赋和能力。回国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她在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开始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并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成果。这期间,她于1983年任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主任,1985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并兼任地矿部学位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聘任为我国首批水文地质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0年4月,林学钰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院(CSIRO)任高级访问学者。她在参与澳大利亚的一个地下水和环境治理的课题研究中体会到,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要与环境研究紧密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在我国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与控制成为她崭新的研究方向。林学钰和她的研究集体建立了中国最早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为后来的地下水污染修复与控制理论及方法的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1994年,她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部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
1982年,林学钰建立地下水管理学和环境地质学新学科,多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代表作有《地下水管理》《地下水水量、水质模拟及管理程序集》《地下水氮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人工微生物技术理论与方法》《松嫩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她从理论和实际方面为地下水管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奠定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是在系统总结我国地下水资源问题的基础上编著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地下水方面的国家标准。1983年,林学钰在我国首先设置和讲授了“地下水管理”课程,经过多年实践,现已作为我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
地下水管理学在我国的诞生和发展与同时代新兴的其他水文地质分支学科一起,使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进入到定量研究的现代水文地质学阶段。林学钰为此作出突出贡献。
 
图源: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渐普及,她积极组织研究队伍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应用于水文地质学中,先后开展了“地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GIS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及防治环境负效应中的应用研究”“核废物地质处置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郑州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多项研究工作,为数字水文地质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学钰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30多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她参加和主持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互访,是第二十八、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环境水文地质分会的召集人,曾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未来地下水危机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
1985年以来,林学钰完成国家、部(省) 级科研生产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 “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国家技术标准——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水文地质部分)”等均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林学钰曾任《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主编,以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水资源保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西北地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等期刊的编委。她曾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她曾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林学钰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近50年,言传身教,培养出博士后24名、博士生58名(包括4名外籍博士生)、硕士生62名。她培养的伊朗博士生Manouchehr Chistsazan是我国最早培养的理工专业的外国博士生之一。2017年2月,为庆祝林学钰八十华诞,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林育人:贺林学钰院士八十华诞文集》。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