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雨后的邯邢地区暑气蒸腾。早晨5时,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邯邢地区矽卡岩型富铁矿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员十余人,载着发电机、找矿设备,迎着晨曦,从邢台沙河市白塔镇驻地出发。
地质勘查员刘孟飞正在操作v8接收机
项目领队、该院地球物理所副所长王德启说:“铁矿是我省优势矿种之一,但以贫铁矿为主,已探明的富铁矿资源量较少。随着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加大我省富铁矿探测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尤为必要。矽卡岩型富铁矿床在邯郸、邢台、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邯邢地区。以往矽卡岩型铁矿勘查采用的主要为磁法、重力法及直流电法等,在寻找浅部铁矿方面成果比较突出,随着资源探测向深部推进,获取深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急需开展矽卡岩型富铁矿探测基础理论和重、磁、电等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关键技术的研究。”
当天,王德启一行人采用的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的勘查方式,可勘查地下近千米内是否有“沉睡”的矽卡岩型富铁矿。
三辆车行驶至武安市淮河沟村停下来,项目组成员布线、启动发电机、调试设备……“这相当于是一个电磁信号发射端,一会儿这留一组人。其余人分成两组,带着信号接收设备,赶往11公里外的勘测点接收电磁信号,类似给地球做个CT,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矽卡岩型富铁矿。”王德启说。
7时30分,调试妥当的设备开始向千米地下发射电磁信号。技术员季建华、袁雪超两组人,循着电磁信号的方向,扎进武安市坦岭村的山沟中。
助理工程师刘孟飞等三人背着盐水、不极化电极、磁棒、指南针、榔头、电线、信号接收器,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在坦岭村的山沟里用负重前行。
蝉鸣虫叫声中,寸长的酸枣刺扎穿衣裤;闷热的天气,组员人人一张黑红脸,汗水浸透了衣服,刘孟飞黑色T恤的领口让夏日阳光“染”成了暗红色;密布的酸枣树、草丛让百米外见不到人,大家只能靠对讲机联系。
从新疆项目现场回到承德项目,两周前赶到邢台沙河的季建华,宽檐帽顶汗透了一圈,他随身的小包里装着毛巾、雨伞、藿香正气水,腰间带着个小风扇。“感觉这边比新疆还热,刚来时赶上高温天气,汗流得跟洗脸一样,这个小风扇就不怎么管事了。”季建华说,“这两天,勘查院工会副主席乔辑曼也来到现场,专门给我们送来了饮料、西瓜、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物品,叮嘱大家注意劳逸结合,在坚守岗位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健康。让我们常年在野外一线作业的工友们,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摘下眼镜抹了把汗水,刘孟飞、季建华、祁怡飞三人配合,接上不极化电极、磁棒,启动电磁测深接收设备。“盐水导电性能好,泡在盐水里的不极化电极接收电场信号,磁棒接收磁场信号。”刘孟飞说。
在等待信号接收测算的45分钟里,刘孟飞灌下两瓶矿泉水,“天太热,一天得喝六七瓶。”8时55分,第一个排列信号接收测算完毕,刘孟飞三人收好设备,开始走向下一个排列。当天,他们需要勘测4个排列。
与此同时,在离季建华他们300米左右的一座山头,袁雪超这组人也在重复同样的操作。“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简单说就是测算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1赫兹至7680赫兹之间的34个观测频率,一个频率观测1分20秒,少于45分钟就会缺频,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通过计算两个点位的电阻率,判断是否存在矽卡岩型富铁矿,然后再打钻取样验证。”袁雪超说。
所有排列观测结束时,已近16时,大家抹把脸,擦掉汗渍,收工回到驻地后,王德启他们开始将一天的数据上传分析。
“这个项目,我们进场将近3周了,采用了大比例尺重力、高精度磁测、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广域电磁法及微动测深等多种勘查方法。综合推断深部地质结构、构造、岩体界面起伏、产状及延深等,对磁铁矿、矽卡岩、围岩及岩体进行区分,综合分析评价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与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正演异常进行比对,对地球物理模型进行修正。通过野外综合物探方法试验与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相互印证、比对,提出有效定位矽卡岩型富铁矿的关键技术组合。目前,利用以上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邯邢地区的重磁综合异常进行判定,并补充电法及微动测深等相关工作,圈定并提交1处找矿靶区。”王德启说。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