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重庆酉阳板溪镇,山坡上的粉黛乱子草铺展成一片柔美的粉色云雾,与之辉映的是正如火焰般点燃山峦的漫山红叶。在这片绚丽的秋色之下,却隐藏着更为古老而珍贵的地质宝藏——距今约5亿年的寒武纪叠层石化石。
粉黛乱子草装点的“魔坑” 图源:酉阳发布
叠层石:远古生命的见证者
叠层石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沉积构造,主要由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蓝藻等微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促使碳酸盐矿物沉淀、和沉积物的胶结而形成。在板溪叠石花谷,这些古老的化石形成了成片的石林,以层状、柱状等多种形态被保存下来,其横剖面可见清晰的纹层结构,每一组纹层代表一个沉积周期,如同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当时的环境变化。
这些叠层石形成于5亿年前的温暖浅海环境。当时的蓝藻群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分泌黏液捕获海水中的碳酸盐及碎屑颗粒,日积月累,形成了独特的层叠状化石。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早期地球大气成分的改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正是叠层石的出现,使得地球的大气氧气含量急剧升高,曾经被火山气体覆盖的无氧环境渐渐转变为氧气充裕、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才为后续生命的演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叠层石化石上形态各异的花纹 图源网络
叠层石的科学价值
板溪的叠层石规模之大,堪称中国南方之最。通过对这些叠层石的研究,科学家能够重建当地的古海洋环境,了解早期生命的演化历程。这些化石不仅保存了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还记录了当时的海水化学组成和气候变化信息。与常见化石不同,叠层石展现的是整个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活动痕迹,而非单个生物体的遗骸。
其他地质特征
除叠层石外,板溪地区还发育有壶穴地貌,这些由水流长期冲刷磨蚀形成的圆形凹坑,记录了该地区的水文演化历史。周边的砂岩、页岩、白云岩等沉积岩层,则为重建区域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秋日板溪镇山羊村 图源:重庆日报
若说秋日的红叶和粉黛乱子草是板溪季节限定的华服,那叠石花谷的叠层石化石,便是它永恒的灵魂。在扎营村叠石花谷中,艺术家以叠层石为原料,结合古老神秘的巫傩文化,打造了十二月神柱石阵、叠石祭坛、二十四戏神雕塑群等十余处特色文化景观,将自然与人文两种古老的遗产圆融一体,让科学价值与文化传承于此奇妙碰撞,而又相得益彰。
叠层石化石与巫傩文化相得益彰 图源:酉阳发布
漫步板溪,在红叶、古寨与少数民族风情中探寻生命最初的印记。
板溪红叶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