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盆地,一场旷世的地质盛宴正静静铺展在大地之上。绵延数十公里的山丘色彩斑斓,以其绚烂如彩虹般的色彩层次和鬼斧神工的地貌形态,被誉为“大地上的调色盘”。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时,起伏的山峦在光影变幻中呈现出红、黄、橙、绿、紫、白、灰、黑等多种色彩的奇妙组合,宛如一位抽象派大师的杰作。然而,这令人屏息的美学奇观背后,实则是一部厚重的地质史诗,记录着地球演化的沧桑历程,蕴含着自然力量的无穷奥秘。
一、地貌特征
张掖背倚巍峨的祁连山,依偎着灵动的黑河,得山水之润泽,塑造了张掖独特富饶与灵秀的自然风貌。张掖七彩丹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面积为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20米,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的复合区,以地貌色彩艳丽、层理交错、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称奇。2010年,张掖丹霞与国内其他五处丹霞地貌共同以“中国丹霞”之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其突出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得到国际认可。
二、七彩山丘是如何“长”出来的?
七彩丹霞的形成过程是一部浓缩的地球演化史:
1.沉积阶段
大约在1.5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随着地壳的剧烈运动,海洋逐渐退去,陆地不断抬升,形成了巨大的盆地。盆地中堆积了厚厚的沉积岩层,这些岩层主要由砂岩、砾岩等组成,形成红色地层。
2.构造抬升
约在新生代,地壳运动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青藏高原剧烈隆起,板块的碰撞和挤压使得这些沉积岩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原本平坦的地层向西北方向倾斜,形成层理清晰的岩层群。
3.风化与雨蚀
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下,风化和侵蚀作用变得异常活跃,强劲的风吹走了岩石表面的松散物质,暴露出下面的岩层。同时,雨水和地表径流沿着岩层的裂缝不断冲刷,逐渐将岩层雕刻出沟壑纵横、起伏波动的山丘形态。
三、岩石为什么有绚丽多彩的颜色?
张掖丹霞的色彩交响曲源于其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在沉积过程中,盆地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如铁、锰、铜等在岩石中形成了不同的化合物,赋予了岩石不同的颜色。红色和褐色主要来自岩石中铁元素的氧化态——赤铁矿,黄色则源自另一种铁氧化物——针铁矿。当岩石中含有不同比例的这些矿物时,就会呈现出从砖红到橙黄的丰富渐变。青灰色调通常与还原环境下的菱铁矿或含有机质的泥岩有关,而白色条带则可能是石膏或高岭土等矿物的沉积。这些化学元素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含量变化,如同画家的调色板一般,在岩层中留下了层次分明的“年轮”。
四、地质意义与保护价值
张掖七彩丹霞的地质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冲击力,更在于它保存了白垩纪以来连续的地层记录。这些彩色的岩层如同天然的地质档案馆,保存着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科学家通过研究岩层中的沉积构造、矿物组成和古生物化石,能够重建中生代晚期西北地区的盆地演化历史,解读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甚至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