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张家界的山:历经沧海桑田的稀世之美

上传时间:2024-05-07 09:23 来源:地球杂志 作者:张希梦

简介:

“曾是地台浅海滨,沉砂结石广平伸,造山揭出地洼幕,褶断诞生节理纷,升露岩层遭水蚀,劈为崖柱顺裂纹。

“曾是地台浅海滨,沉砂结石广平伸。造山揭出地洼幕,褶断诞生节理纷。升露岩层遭水蚀,劈为崖柱顺裂纹。万年雕镂功成渐,绣就画图稀世珍。”这是地质学家陈国达对张家界地貌形象而富有诗意的描绘。
 

张家界地貌   摄影/赵洪山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属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北部与湘西北中低山区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腹地,拥有举世罕见的以石英砂岩为母岩的张家界地貌,辅以岩溶地貌、构造地貌和河谷侵蚀堆积地貌。置身于这片神奇的景观中,一幅幅纵贯古今的绝美画面展现在眼前。
 
一、亿万年前的一组“老照片”
 
如果你能拿着相机穿越古今,会拍到怎样的一组老照片呢?
 
3.8亿年前,镜头中的张家界地区还是一片滨海,流水汇集了来自陆地的大量泥沙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后来固结成石英砂岩,成为了张家界山峰的主要岩石。
 
3.5亿年前的张家界开始转为陆地环境,之前滨海中形成的石英砂岩抬升并开始遭受风化剥蚀,大片的山地露出地面,但此时镜头中还没有出现婀娜的石英砂岩峰林,山地底部由红色铁质风化壳——“铁帽”构成。
 
2.85亿~2.1亿年前,镜头中的张家界再次成为滨海,沉淀的“水垢”后来变成石灰岩,这是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岩溶地貌的母岩。
 
2亿年前的印支运动使张家界地区再次隆升为陆地,此前形成的石灰岩出露于地表,之后到今天一直是陆地环境,再也拍不到滨海的照片了。
 
1.8亿~8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张家界的岩石发生断裂、变形,内部形成了许多节理和裂隙,为以后风化和流水切割提供了条件。
 
6500万~3000万年前,张家界隆起的山体经风化剥蚀,削高填平,形成了海拔1200米左右的湘西期夷平面。
 
2300万~26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使张家界强烈抬升。河流不断下切,但受坚硬“铁帽”的阻挡转为侧蚀、拓宽作用,最终在“铁帽”层顶部形成了海拔800米左右的“武陵源期剥夷面”。这些阶段中你的相机会拍到不同时期遭受剥蚀的山脉,真切感受到“海可枯,石可烂”。
 
260万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张家界地壳又一次抬升,尤其是近80万年来,流水顺着节理和裂缝将石英砂岩切割成方山、平台、峰墙、石柱、石峰、峰林等地貌景观。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拍到这么神奇的景观。
 
二、张家界地貌形成条件
 
张家界以 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中国山水画的原本”。幽深的谷壑、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烟云、奇妙的溶洞和淳朴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奇、秀、幽、险、野的立体画卷,蔚为壮观。但这种举世罕见的地貌景观有着极其严苛的形成条件。
 

张家界峰林造景岩石为泥盆纪石英砂岩   摄影/赵洪山
 
特殊的地层岩性为张家界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志留系小溪峪组地层为上泥盆统云台观组下伏地层,总厚达480.13米,岩性坚硬、结构致密、岩层较厚,是十分理想的下伏基座,完全能够承受上部300~500米高大砂岩的重压。张家界峰林造景岩石所属地层主要是泥盆系云台观组与黄家磴组,主要由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组成。巨厚的石英砂岩具有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硅质胶结、结构紧密和岩性坚硬的特点。岩层厚达300米~400米,倾角一般0°~5°,使得岩层之间不易产生重力滑动,稳定性较好。黄家磴组顶部发育一层红色铁帽,为铁质风化壳,就像给峰柱戴上了坚固的安全帽,减缓了直接风化和水动力冲击的作用。
 
构造运动是张家界地貌发育的内在因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张家界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该区的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该区的基本构造地貌骨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岩体内部形成许多不同方向和不同规模的垂直节理(岩石的裂缝),为日后的流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和崩塌作用开辟了道路。
 

黄石寨   摄影/邓道理
 
外动力地质作用像是整容师,打造了张家界地貌的神韵。张家界地貌的主要岩石类型是石英砂岩,这些砂岩受到构造抬升后,在地质作用下发育多组节理。河流沿着这些节理进一步侵蚀、切割,使得石英砂岩发生崩塌,后退,最终使原来连在一起的石英砂岩被切割成一座座山峰。
 
三、美不胜收的地貌景观
 
张家界以 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柱峰、天生桥等为主要地貌形态,在这些形态的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瀑布随处可见。
 

御笔峰   摄影/邓道理
 
平台顶部平坦、海拔1000米左右,边缘陡峭,高差在几十米到400米之间。平坦顶面由黄家磴组上部赤铁矿层构成。平台分布在天子山边缘。典型的平台为松子岗(袁家界),宽600米,面积0.7平方千米,南缘有380米高的峭壁直下金鞭溪。
 
方山则是由平台切割分离而成,四周皆为悬崖绝壁,如黄石寨、鹞子寨等。黄石寨是张家界地貌一座典型的平台方山,具有顶峰平坦、四壁陡峭的典型特征,其顶部面积约0.20平方千米,海拔1080米。登黄石寨望远,茫茫峰林,一览无遗,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境。故曰:“不上黄石寨,枉到张家界”。
 
峰墙峰丛由平台和方山切割而成。长条状的岩墙,横看成墙,侧看成峰,多数有平顶。峰墙、峰丛的延伸方向受构造节理的控制。其中杨家界景区的天然长城,其中的10座峰墙,皆相对平行而立,高矮参差不齐,气势恢宏。
 

天然长城摄影/邓道理
 
峰林是峰丛进一步切割和崩塌的结果,主要发育于泥盆纪砂岩分布区,包括天子山周围一圈以及王家峪至黑草沟一带,总面积85.90平方千米,共有3000多个石柱和石峰,海拔500米~1100米,相对高度从几十米到400米不等。受节理和岩性组合的影响,峰林的形态万千。园区内较为典型的峰林有御笔峰、西海石林、神兵聚会等。
 
峰柱是原岩受到流水侵蚀、风化和重力作用,沿着垂直节理劈成的,以金鞭溪景区的金鞭岩和袁家界景区的乾坤柱最为著名。金鞭岩高380多米,四棱分明,耸入云天,岩层层面倾斜平缓几近水平,就像一块叠的很高的千层糕。
 

乾坤柱   摄影/邓道理
 
比较典型的天生桥有“ 天下第一桥”和“ 仙人桥”。袁家界景区的“天下第一桥”凌空飞架于两峰之巅,气势磅礴,奇伟绝伦。桥面由褐红色含铁石英砂岩构成,宽2米,厚5米,跨度约50米,相对高度近400米,由峰墙下部岩层坍塌所形成。天子山景区的“仙人桥”由石英砂岩构成,桥面平整,两端有巨石支撑,桥长26米,厚1~2米,宽仅1.5米,如一道彩虹飞架于深渊之上,桥面两端隆起的石块如对称的桥堡。桥下为万丈深渊,云涌雾绕,惊心动魄,为天子山一绝。
 

天下第一桥 摄影/邓道理
 

仙人桥 摄影/邓道理
 
“千丈绝壁挂金松,万尺深涧锁玉龙。百仗留得佳话在,两壁对插白云中。”这是宋代诗人对于张家界景观的赞美。张家界这颗镶嵌在湖南大地上的明珠,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和地质营力的精雕细琢,是一幅立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更是一部记载地球历史的宏伟书卷。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