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简介:
随着地质科普工作的广泛与深入开展,社会公众对掌握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珍爱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的理念,己逐步深入人心。然而,笔者在从事地球科学知识传播实践中发现,对部份与百姓戚戚相关的地学知识,社会公众(包括一些...
随着地质科普工作的广泛与深入开展,社会公众对掌握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珍爱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的理念,己逐步深入人心。然而,笔者在从事地球科学知识传播实践中发现,对部份与百姓戚戚相关的地学知识,社会公众(包括一些职场官员和媒体记者)中,认识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误区”。为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资深地质科普作家、省科普讲师团专家,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拨乱反正”,以示正听。
一、关于对放射性的科学认识
说起放射性,人们大多谈“射”色变,恨不得避而远之。殊不知,事务往往有两面性。就大自然普遍存在的放射性物质而言,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大剂量的放射线对人体确实有害,而与低剂量的辐射“零距离”接触却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科学家对此还把“低剂量辐射效应”确定为:人体“不生病的三大免疫力之一”。
科学研究发现,低剂量的辐射刺激作用所产生辐射量是微弱的,会对人体免疫产生积极作用。科学家认为,低剂量辐射会诱导出细胞的适应性反应,使肌体免疫功能增强,从而提高肌体对电离辐射的耐受力。台湾著名的健康宝石——北投石之所以有神奇的养生保健作用,该石含有微量的放射性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权威地质专家在研究广东开发的大多含氡温泉时也认为,泡氡泉能够给人体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正效应。
地质专家在研究氡温泉时指出,氡是镭在蜕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放射性气体,氡不与其他元素化合,稍溶于水,其在水中的浓度随水温升高而降低,所以多富集于深循环的中低温的地下热矿水中。氡的蜕变期为3~8天,即经30天后就可以完全消失,因而对人体不会产生毒害。特别是泡温泉入浴后4~60分钟,通过皮肤进入肌体内和通过肺部及泌尿、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的氡气就已经接近平衡态,出浴2小时这些氡气即有90~95%被排出体外。故泡氡温泉是安全无害的,且有益人体免疫力的提高。有关资料显示,常泡氡温泉,对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尤其对男女的生殖功能亦有让人喜出望外的“回春”妙用。因此,氡温泉也有人把它称之为“返老还童”的神泉。
这正是:正确认识放射性,微量辐射益健康。
泡氡泉
二、花岗岩与大理岩不可混淆
由于地质科普的缺失,民间包括社会某些行业的专家和传播业的写手,对大理石往往有不正确的认识,常常把它与花岗岩混为一谈,认为:大理石就是花岗岩,含有令人敬而远之的“放射性”。显然,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有必要“改邪归正”,以免以讹传讹。
据地质专家介绍,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或碳酸镁,由钙(镁)碳和氧组成。尽管大理石与粮食、水果甚至空气等天下万物皆含有某些极其微量的放射物质和放射元素,但这些物质和元素属于安全值范围内,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然而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的花岗岩则不同,由于地质作用的原因,它富集了多种放射性物质,如会向外释放被称为“无形杀手”的氡气等。尤其是色彩鲜艳的如红色花岗岩,放射性强度都较高。由于高浓度的氡的长期辐射,会导致肺癌、白血病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病变(氡己成为仅次于吸烟导致肺癌的第二位因素),联合国卫生组织己将氡列为使人致癌的第19种主要致癌物质之一。有资料称,发达国家一般均不提倡用花岗岩板材装饰家居,但可以用于广场、大坝等建筑,因为氡气有“闻风而逃”的特性。
由此可见,家居用大理石装饰是安全的。尽管花岗岩摩氏硬度比大理石高,耐磨且颜色漂亮,可为了健康和幸福,家居装饰尽量不用花岗岩为好。当然,无论用何种石材装饰居室,事先找专业部门对石材进行一次必要的放射性浓度检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这正是:家居装饰选啥石,科学检测告你知!
大理石
花岗岩
三、纠正山区建房的要命“风水”
安居乐业,人之常情,亦是国人传统思想。安居之所以于乐业前,因为大家的共识是:人首先要有一个“窝”,然后才能谈事业谈工作,乃至其他。
此外,我国民间建房讲“风水”,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如山区建房,除了选址应“座北朝南”、“地势要高”等要求外,还突出强调“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等等。所谓“左青龙右白虎”,指的是建造的房子左边要有一个小山包,右边也要有个小山头。当然,这些山包山头都不能高过后边的“靠”。后边的“靠”即“靠山”之意,有旺人丁和健康的作用。“前有照”实际是指视野开阔、能够反光照射的水塘或江河水的形态。因为“水生财”亦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有关诠释说,按照上述“风水”理论建造的房子,“就好象一个人坐在太师椅上,后面有背靠,前边很通透,两旁还有护”。生活在这里,恰似“居中方正、山环水抱”之势,当然是心安理得,快乐惬意的了。
诚然,这样的建房选址“风水学”,虽在民间尤其是客家人区己经习以为常了,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地质环境安全”这个最大的“风水”。君不见,近些年来,一些山区依山建房特别是切山建房,由于忽视了“地质环境”这个“大风水”,致使后边的“靠”频频滑坡、崩塌,造成了多少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惨剧的发生!人命都保护不了,还谈何“乐业”,谈何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因此,环境地质专家告诫人们,滑坡体坡高较陡,一般平均坡度30度左右。同时,绝大多数崩塌发生在高度大于20米的斜坡上(坡度一般大于45度~50度)。所以,依山建房般不应建在大于25度的山坡上,而应建在坡前平地上或15度的山坡上。当然,切山建房的后“靠”更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特别支护要牢固并常年监测也是不可缺少的功夫。不过笔者建议,为了“长住久安”,建房选址最好远离那种又高又陡、潜藏着诸多危险的“靠”。总之,未雨绸缪,有备才能无患。山区建房选址,高度重视“地质环境安全”这个“大风水”迫在眉睫!
这正是:建房习俗要更新,保命在前方安居。
潜伏危险的切坡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