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由美丽传说到地质灾害防治——康定市郭达山崩塌的古与今

上传时间:2019-12-31 09:20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作者:徐伟

简介:

郭达山是四川省康定市老城区东北面的一座陡峻挺拔的高山,四面环山,二水中流,山青水秀。关于郭达山有许多美丽而古老的传说,令无数国内外游客来到美丽的情歌之城—康定,一睹郭达山的英姿。然而,从地质灾害的角度看,郭达山是一处长度约八百米的崩塌...

郭达山是四川省康定市老城区东北面的一座陡峻挺拔的高山,四面环山,二水中流,山青水秀。关于郭达山有许多美丽而古老的传说,令无数国内外游客来到美丽的情歌之城—康定,一睹郭达山的英姿。然而,从地质灾害的角度看,郭达山是一处长度约八百米的崩塌危岩带,未治理前曾多次发生崩塌落石,威胁着山脚下数千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崩塌又称为垮塌或塌方,是较陡的山坡上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山脚下的地质现象。那么,郭达山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演变成危险的崩塌危岩带的?我们该通过哪些技术和方法减小崩塌的威力和威胁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郭达山,了解“他”的古与今。

 

站在跑马山上远眺郭达山

郭达山的美丽传说

关于郭达山的传说传颂最多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关于两位山神的美丽爱情传说,另一个是三国时期郭达造箭,精忠报国的传说。

郭达山原本不是此名,而叫宗扎山,山神名叫当京多吉列巴,是一位相貌英俊的小伙子。同宗扎山一水相隔有一座仙女峰(即跑马山),仙女峰的山神名叫扎西泽仁玛,是一位秀美能干的姑娘。在长年的相处中,当京多吉列巴深深地爱上了扎西泽仁玛。于是当京多吉列巴选一吉祥的日子将系在自己脖子上的白色纱巾一分为二,一条自己用,一条求佛主转送给扎西泽仁玛,正式向她求婚。扎西泽仁玛高兴应允,将这纱巾系在了自己的头上,随风飘扬。

于是这“两条纱巾”就成了康定著名的“风景”,系在当京多吉列巴脖子上的就是“郭达停云”,系在扎西泽仁玛头上的就是“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了。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南征孟获时,为了筹集军器,派遣部将郭达率部到西南方向寻一秘密之地打造弓箭。郭达领命便出成都向西一路寻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这样一个理想之地。于是就在这个地方安顿下来,设炉造箭。郭达造箭的火炉就砌在一座雄拔陡峭的大山之下,风箱沿河向东而设,二水交汇之处就成了郭达打淬火之地。郭达在此处造箭日复一日,炉火终日不断,风箱终日不息,直到有一天郭达因劳累过度在炉边吐血而亡。郭达累死了,但炉火仍燃着,风箱仍然开着,于是后人将此地命名为“打箭炉”,将炉边那座大山命名为“郭达山”。

郭达山是怎么产生的?——深切河谷地貌的演化

 

板块的碰撞与挤压造成高原的持续隆升

说起郭达山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从时间尺度上讲,郭达山的造山运动可远比两个传说还要远古和久远。原来,郭达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数百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与挤压作用,造成高原的持续隆升。隆升使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构成了西高东低的巨大地形落差,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因此从青藏高原发育的多条大型河流的源头便由高向低、由西向东孜孜不倦地流动起来,落差越大,河水流动越快速越剧烈,在河水持之以恒的流动冲刷作用之下,原本较为平坦的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水平方向变宽、在垂直方向下切,从而慢慢形成了以郭达山为典型代表的我国西南山区独特的深切河谷地貌。这就是郭达山的由来,是地球板块运动和河流侵蚀下切创造出来的,让人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国西南山区的深切河谷地貌

郭达山如何演变成崩塌的?

在河谷形成的过程中,河流两侧山坡内的能量会从坡表面释放出来,这里提到的能量,在地质学上称之为构造地应力,这种地应力的不断释放,使山坡岩体发生剧烈的回弹变形,加之重力作用,最终造成了岩体的破裂,在地质学上,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河谷卸荷效应。原本完整的岩体表面上便形成了无数道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卸荷裂隙,就像是武侠片里武功盖世的武林高手用刀光剑影刻划出来的一样。

 

“刀光剑影刻划出”的卸荷裂隙

郭达山在演变成崩塌的过程中,除了长期的河谷卸荷效应,还有两个“元凶”在推波助澜,那就是地震和活动断裂带。原来,郭达山位于鲜水河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构造带的交汇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地震频频发生,翻看康定市的地震记录会发现,康定市历史上发生4.9级以上的地震就有16次之多!活动断裂带对郭达山岩体的影响,就像人的身体受了“内伤”一样,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岩体会比其他部位的岩体更加破碎,内部的裂隙更多。一次次的地震震动使得原本纵横交错的浅表层卸荷裂隙进一步向岩体内部变长变宽,裂隙贯通的部位,岩体便成了容易发生崩塌的“孤石”。孤石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会沿着坡面向下发生滚动、滑动、弹跳等多种形式的运动,能量小的停留在坡面上,能量稍大的会撞击到坡脚处的房屋,能量更大的甚至会弹跳到河对岸。

 

郭达山山脚下的孤石上画有藏传佛教画像,意在保佑郭达山不再发生崩塌;

 

郭达山山脊上的孤石和坡面上的停留的块石(箭头为推测的崩塌运动方向)

郭达山崩塌的威力有多大?该如何防治?

郭达山上的松动的岩体孤石和坡面上广泛停留的块石,对山脚下的几千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007年4月、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4年11月康定6.3级和5.8级地震时,都曾发生过小规模崩塌。那么,崩落的石头威力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我们用相关运动公式,计算山顶的石头沿着坡面滚落到山脚下时的速度,速度可以达到30~50m/s,这样的速度大概是一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的3~5倍!可想而知,石头如果撞击山脚下的房屋,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因此,当地政府采用了多种治理手段进行了防治;并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对郭达山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在容易垮塌的岩体孤石处安装了主动防护网,可以将孤石紧紧地包裹起来。在山脚下建筑群背后,安装了长度几百米的被动防护网和挡墙,可以将山上滚下的石头在此处拦住。通过这些治理措施,大大降低了郭达山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郭达山崩塌治理工程

在郭达山的山顶,多个危险孤石的裂缝处安装了拉线式裂缝计,孤石如果裂缝变大有滚落的趋势,一旦拉线被拉断就会立刻报警,监测人员会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立刻收到报警信息;另外,在可能发生垮塌的岩体顶部安装了位移监测设备,可以监测岩体在水平向和垂向的变形量,实时监控变形情况,掌握变形规律,从而在崩塌可能发生之前提前做出预判,让山脚下的民众提前撤离。

 

 

拉线式裂缝计

 

位移监测设备

如今,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对症下药”的治理措施下,郭达山崩塌的危险排除了,当地的居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生活,过往的游客可以尽情欣赏宜人的风景,郭达山又变成了那座充满传奇色彩和藏族风情的雄伟高山,“他”继续张开双臂,欢迎着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们。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