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在北大修化石

上传时间:2019-12-30 09:33 来源:北京大学 作者:赵飞凡

简介:

这个题目的灵感来自一部很火的纪录片,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推荐大家去看一下,技艺的传承,文物修复者的执着,总能让你领悟那别具一格的匠心。打完广告来回归正题,作为一名地质人,被亲朋好友问的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你们会下矿吗?”,“你们会...

这个题目的灵感来自一部很火的纪录片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推荐大家去看一下,技艺的传承文物修复者的执着,总能让你领悟别具一格的匠心。打完广告回归正题,作为地质人,被亲朋好友问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们会下矿吗?你们会挖化石吗?下过,化石我也挖过,但是和今天我要的比起来,还是这个更有意思。因为这可能是不少人儿时的——坐在北大化石

修化石这个行当的老祖宗,或者说老祖宗之一是一个叫做乔治·居维叶的古生物学者。是他将现存动物与化石进行比较,建立了比较解剖学与古生物学也是他建立了灭绝的概念,首先将化石标本定义为与现生物具有相等分类学地位的灭绝物种提出了灾变论。作为老祖宗当然是很厉害,思想理论是一大堆,不过对于修化石这个行当来讲,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知识点——“器官相关法则。什么意思就是说动物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各部分结构都有相应的联系。比如说一匹狼,是食肉的,那么就要有锋利的犬齿来捕杀猎物就要有相应的咬合肌消化道来撕咬和消化食物。怎么样,老祖宗的话是不是很有道理有很通俗易懂?要不怎么人家被称为老祖宗,就是这么厉害。

我们的老祖宗,乔治·居维叶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器官相关法则我们主要就是用它来完成化石复原工作的。你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古鲸,古猿都是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复原出来的它们的化石其实长成这样还有这样

怎么样是不是被震惊到了?其实这就是我们化石复原工作的常态,我们得到的原始材料往往是残缺的,像冻土层的真猛犸保存这么完整的古生物个体实属少见,更多的情况下到达我们手中的可能只是几块骨头。以复原奇蹄目角型亚目巨犀科的巨犀为例,由于保存不全,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观察,逐一确定保存下来的全部骨骼,并对其中的一些骨骼进行形态修正,然后通过计算比例、参考亲缘关系接近的生物等方法补全骨骼经过骨骼的确定和补全,重塑后的骨架是这样的。全长5-12鼻至尾)肩高最高达5.28米,重3-20的巨犀,单单是骨架已经很吸引人的眼球了。

作为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复原出巨犀完整架已经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就这样把骨架拿给广大群众欣赏实在是有些过意不去,所以辛勤的古生物工作者们还要给骨架加上肌肉依靠现代动物解剖学的知识,确定这个骨架的主人应该哪些地方长了一一补全它们。当然只有肌肉多难看啊,都已经给它加上肌肉了加上体色和纹理吧。这一步大多时候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当然动物的生活环境繁殖需求、个体发育等许多因素必须要考虑引用同行的话说,就是努力营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上完色,,是加上体色和纹理的巨犀应该长这样,或者可能长这样(左)。至此,一个比较完美的古生物就复原出来了。然后根据现生的犀牛来推断,巨犀很可能也生活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又因为巨犀身材高大,脖颈很长,所以它们应该是以树冠上的树叶为食。复原出巨犀生活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这样,巨犀的复原工作就算是大功告成

 

 

古生物的复原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也一份辛苦的工作。每一古生物的复原,都是古生物工作者们日夜奋战的成果,台前的光鲜永远离不开幕后的汗水。下一次当你在博物馆为长相奇特的古生物惊叹之余,也请为幕后的工作者们鼓鼓掌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