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简介:
大规模的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现象称为物种大灭绝。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发现的大灭绝事件共有五次。由于很多人对恐龙比较感兴趣,所以一提到大灭绝,人们往往会想起6500万年前恐龙遭受的那次大灾难。但无论怎么说,灾难对于任何物种都是无法接受...
大规模的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现象称为物种大灭绝。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发现的大灭绝事件共有五次。由于很多人对恐龙比较感兴趣,所以一提到大灭绝,人们往往会想起6500万年前恐龙遭受的那次大灾难。但无论怎么说,灾难对于任何物种都是无法接受的,为了我们的延续,很多科学家都在不断研究这些大灭绝的原因。
在研究了数千种水生生物化石,分析了这些生物在过去5亿年里多次灭绝的具体情况后,科学家惊人的发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大灭绝的发生很可能有一定周期性,也就是地球每经历5900万年到6500万年,就会爆发一次灭绝生命的运动!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上次大灭绝就发生在6500万年前。如果单纯以这个规律来看,我们现在可能随时都会遇上新一轮大灭绝。
随着人们对当前环境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这个规律可能真的将要应验,第六次大灭绝好像真的已经拉开了序幕,因为引发大灭绝的重要现象已经出现在目前的地球,这个现象就是物种多样性锐减和全球变暖。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们先从物种锐减的现象开始说起。
一些科学家通过研究对比化石留存记录后,惊讶的发现我们现在地球上的生物灭绝的速度相当不正常。这个不正常主要体现在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地球上的物种灭绝的进程比以往大大加快。
举个例子:据科学家研究推测,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而在人类干扰的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在最近的400年间,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这些数字再大也和生活没什么明显关系,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科学家的眼中,这些都是非常恐怖的数字,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它意味着地球上的生物正在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朋友可能不太清楚生物多样性锐减会怎样?那就举一个离生活比较近而且数量急剧减少的物种:“蜜蜂”!
2013年10月31日,安娜莉·内维茨在《分散、适应与回忆》一书中写道,在过去4年里,蜜蜂蜂群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变化,原本井井有条的蜂群组织变得混乱不堪,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在蜂群中,有一种蜜蜂叫做工蜂,它们负责采蜜、保护蜂巢、管理幼虫等等,一旦出现蜂群崩溃综合征,以上的工作全都不管了,整个蜂群的日常劳作以及蜜蜂生产都变得无人问津。要知道,没有相当规模的工蜂来维持工作,蜂群最终全部都会死亡。自从2007年以来,这种被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的现象每年冬天都会使蜂群数量减少大约30%。
蜜蜂的减少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粮食作物要依靠蜜蜂来传花授粉,要是没有蜜蜂,花粉传播的工作将会大大减少,这时的农作物因花粉无法传播而导致食物产量会大幅减少,进而粮食减少则引起一系列恐慌、暴乱等严重的连锁反应。爱因斯坦也因为这个曾经警告过我们:如果蜜蜂全部灭亡,人类只能再存活4年。蜂群灭亡后是否会真的如此?目前还在研究当中,但这也是在警示我们生物链平衡的重要性,物种数量的细微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以上只是一个物种减少可能带来的影响,2014年《自然》杂志在曾发表了一个分析报告表明:地球上高达41%的两栖动物正濒临灭绝!
除了物种多样性的锐减之外,全球变暖也是当前科学家关注的一大重点。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会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增高,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到时候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前,岛上的主要道路已经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如果我们不加遏制,海平面将继续上升,那么像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这样的大城市最终将会淹没在海洋当中。
如果你说大不了人住的地方高点就可以了,那冰川融化还可能带来更可怕的灾难:病毒!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要知道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温室效应也会导致缺氧现象的发生。我们都知道登山者在攀登山峰的时候通常都会携带氧气瓶。体力活动的消耗以及高海拔地区的缺氧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那么如果海水的温度继续升高,海洋里的动物也会和登山者面临相同的情况。因为温暖的水温将加快动物的代谢,这是一个消耗氧气的过程,但海水里的氧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少,就像高海拔地区氧气通常很稀薄,可想而知海洋里的动物将要经历什么。
不要觉得危言耸听,我们知道,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灭绝是二叠纪大灭绝,这次大灭绝杀死了96%的全球海洋生物,科学家通过化石研究发现,当年多种海洋软体动物菊科(也被称为菊石),在那段时间突然死亡,而幸存的物种也变得越来越少,构成越来越简单。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对氧的需求越小,而相对复杂生物则耗氧量高,复杂生物的急剧消失表明,严重的全球变暖和缺氧环境可能是大灭绝的先兆。
根据以上种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处境是否处在一次新的大灭绝的序幕中。虽然目前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如果按这样的现象不断的量变下去,那么质变的发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一旦生态链崩溃,人类迎来的可能就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强调,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再多的钱财也无所用处,甚至会化为虚无。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作为现代的人们,要抱着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环境,千方百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不断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我们才能迎来长久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