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简介:
一、富的流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的泉眼溪水虽非寻常景色,但也并罕见,不过,很多人可能不曾见过:从泉眼中流出来的不是泉水而是天然的石油。(感觉用“石油”更通俗点) “咕噜,咕噜……”,不紧不慢地,一簇...
一、富的流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的泉眼溪水虽非寻常景色,但也并罕见,不过,很多人可能不曾见过:从泉眼中流出来的不是泉水而是天然的石油。(感觉用“石油”更通俗点)
“咕噜,咕噜……”,不紧不慢地,一簇又一簇黑亮亮的油泡,从地面缝隙冒了上来,油泡冒多了,它们便在低洼处汇聚,形成一处汪汪的小油池;多个小油池又形成一片油汪汪的油池群。油池里的油面上,一簇簇油泡不紧不慢地吐着泡,吐的多了,油也就多了,便从池边缓缓溢出。
呼啸的西北风凌厉袭来,裹挟着沙石,与粘稠的油混合在一起,沙和油便紧抱成团,慢慢地凝固。上亿年来,油泉、风沙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故事:油不断地流出,风持续地吹送沙石,油沙不断混合凝固,它们便像发酵的面团一样,慢慢长大,在地面越积越高,油面团便长成油丘。继续溢出的油,在丘的高处向下缓缓淌下,凝聚成小溪流,从山丘下行到丘坡,懒洋洋地,流淌而行。如此,这山丘也便成了一座流油不止的动感地带。
这神奇的地质景观是现实中的童话剧,已上演了一亿多年。这处真实的“富的流油”的地方就叫黑油山。
夏末,我有幸来到了这泓神奇而油汪汪的富庶之地。
二、先有黑油山,后有石油城
来新疆之前,就听说石油城克拉玛依有座黑油山,并且是目前地球上体量最大、仍常年自然溢流的石油山。它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部,距市中心两公里多。到了克拉玛依,才知道“克拉玛依”正是“黑油”的意思,属哈萨克语的音译。
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先有黑油山,后有石油城。
从公元六世纪的《魏书・西域传》开始,就有对黑油山文字记载。又从光绪年间编撰的《新疆图志》,再到1912年俄人编著的《边缘准噶尔》以及1919年翁文灏所著的《中国矿产志略》,都对黑油山有相关记载,如“小地名黑油山,距省城六百八十里,昔发现油泉甚多,现存者仅九泉,以山顶一泉为最大,油沫约厚四五分……。”
1954年,地质师张恺与他的队长苏联人乌瓦洛夫,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开展了地质普查。1955年,全国石油勘探会议根据有关成果决定在黑油山打两口探井,成功出油。黑油山地下神秘的面纱开始掀开。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宣布: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大量的物资设备和一批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知识青年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到了克拉玛依开始会战找油。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同年克拉玛依市正式设立。
不锈钢雕塑作品:大油泡(位于克拉玛依市区,根据黑油山而创作)
如今,来到克拉玛依市,怎么能不去看一眼这座孕育了这座城市的黑油山呢?
夏末的天,阳光高朗明媚,视野极为通透。远远望去,黑油山毫不起眼,只是一座普通不过的黑色山丘。我甚至感觉它有些名不符实。确实,黑油山不能算是真正的山,准确地说,它只是一座高十几米的山丘。不过,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走近黑油山,才能体会到它的盛名之处。
黑油山顶一瞥(正中为黑油山石碑)
车停人下,拾阶而上。
通往丘顶,有人造的石阶,蛇曲而上。
石阶两旁,是起伏的丘坡,凹凸连着凹凸,犹如巨大的蜂窝一般,一片连着一片。
这时,夺人眼球的便是油池了。
风和日丽天空下,地面上一汪汪油池,像一面面镶嵌边框的镜子,油亮亮黑漆漆,将天空与白云投影在黑亮的镜面里。我俯身低头一观,油里的白云稍加了些灰度,蔚蓝的天空也变成了深蓝。
我继续拾阶而上,不一会儿,石阶便没有护栏,紧衔着起伏的丘坡。
小心翼翼地,我探下一只脚,踩下去,咦?!软软的感觉;我再轻迈另一脚下去,还是软软的,像踩在海绵上,也像在东北的春季里一脚踩在翻浆草甸上的感觉,沉浮软陷但又不至于没了脚背。
溢流原油形成的沥青丘坡
再稳步前行,便靠近了丘坡上第二个油池。
油亮的镜面上,间或有吐气的泡泡,一朵朵又黑又亮,像山泉一样汩汩地向外,但又不完全像山泉。山泉有点性急,急得泡泡还没有吹大就裂了;油泡就性格平和多了,像维吾尔少女一样,在陌生的游客前,含蓄地微笑娇羞;也好像油池下面潜藏着金鱼,淘气地吐着泡泡,徐徐地,一簇一簇,让你猜不透究竟有几多鱼。
我情不自禁地举起手中的相机,镜头中的油镜更有一番意境。五彩斑斓的影像的至美,但此情此景中,黑色的原油也竟然有那么的殊胜的魅力。
拉近镜头时,黑亮黑亮的油泡表面满是七彩的丝线,在熠熠阳光下,不停地流动着,翻滚着,屏气凝息,我分别感觉到,薄薄的油面上沸腾着生命的活力和巨大的张力,我好像看到了地下原油的翻滚的投影。
突然,阵阵清风吹过,光洁的镜面上吹破了油泡,也吹起了一池波纹,这时候,油池对面的人影也被吹得悠然飘荡。“日光云影黑油山,天公醉洒墨砚翻”,身临其境时,便觉得这是对它最好的形容。
拾阶缓行,不知不觉已来到最高处,其实就是这里最高大的沥青丘,从下车处到此,已攀高13米,此高处面积不大,约摸0.2平方千米。
站在黑油山的最高处,向四周望去,那些油泉在阳光的照耀下,全都变成了一颗颗黑亮的珍珠。
走近黑油山,亲近黑油山,才能细细体味她。
油泉之一
三、油泉的奥秘
黑油山是地下油田油苗露头的地方,每一个油池,就是一个自溢原油的油泉。如此神奇的油泉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还得从地质成因上讲,。这里石油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到2亿多年前。如果说准噶尔盆地是诞生黑油山的母体,那么,玛湖就是孕育黑油山的子宫—生成石油的地方。
玛湖,地处黑油山东南部十几公里远,在地下几百至上千米深处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一层叫做“风城组”的沉积地层,最厚的地方达上千米,经过了3000万年左右的湖泊沉积而形成。湖中的浮游生物死后沉到湖底,由于湖底缺乏氧气,生物的遗骸并不会腐烂,而是堆积到湖底。经过一段漫长时间,这些浮游生物遗骸被淤泥和沙石覆盖深埋,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的同时,经由特定细菌的分解,于是开始演化形成石油。在石油有机成因理论中,这些富含有机质与矿物质的地层被称为烃源岩,相当于孕育石油的子宫。距今2亿年前进入大量生油的高峰,这个高峰阶段持续了大约1亿年;高峰期后的生油过程,直到今天仍在进行,并未停止。
风城组之后还形成了多套相类似的其他地层,也都属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生油时期和风城组的生油时间不同,要晚一些,如果说风城组中石油是头胎孩子,那么后来其他岩层中的生成的石油就相当于二胎、三胎子女了。
这些石油孩子平静地潜伏在地底深处,亿万年无人打扰,也没有人发现他们的存在。这样的平静,一直持续到在距今大约3000万年前。
距今大约3000万年前,在距它们南面遥远1500千米左右,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质事件,那就是青藏高原的诞生。西藏南部的印度洋板块与它北部的古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洋板块像一片巨大的杠杆一样,插入古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开始慢慢撬动古欧亚大陆板块。这样的天庭之力向北方一直传导到现今的准噶尔盆地之处时,强烈的挤压造成盆地地层自北向南倾斜,石油所在的地层不再平静,而是自深部向浅层抬升,同时自北向南倾斜。地层发生了变动后,石油轻于水会往上方运移,在接近地表的某些地方大量聚积,形成次生油藏(田)。
地层并非铁板一块。尽管有的地层厚达上千米,或面积更广,可能长宽达几千公里,但地层内凡通达的缝隙都可以成为石油运移的路径,不管它有多扁、有多圆、有多粗、有多细。随着黑油山地层的不断演化,地层之间的缝隙在不断网络连接,通道不断生成, 有的通道直通至地面。玛湖子宫中的油孩子,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蠕动,曲折上升,直到黑油山处,从这几个孔眼中流油出来。
就这样,远在1500千米之外青藏高原的雄起,竟然把地下安然入睡的油孩子给唤醒了。
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一群神奇的泉。
深部石油运移到地表黑油山处示意图
作者
李效广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王 建 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