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历数各大地学院校博物馆及镇馆之宝!

上传时间:2024-07-01 15:18 来源:桔灯勘探

简介:

地学院校博物馆大都收藏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者及师生克服险阻在野外各种艰苦的环境下所采集而积累起来的各类标本,见证数亿年间地球和生命的历史痕迹,同时体现了无数地学人的精神传承。

地学院校博物馆大都收藏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者及师生克服险阻在野外各种艰苦的环境下所采集而积累起来的各类标本,见证数亿年间地球和生命的历史痕迹,同时体现了无数地学人的精神传承。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以收藏地质标本、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馆初衷,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桂林地质学校标本陈列室。新馆于2016年建成开放,坐落在雁山校区逸夫楼,属于和桂林市共建的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室内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陨石与深空探测、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珠宝玉石、校友情怀和地质学家精神传承等主题设有10个展厅。馆藏实物标本5万余件,系统展出了古生物化石、陨石、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等珍贵标本6000余件,其中包括13米长的鱼龙化石,重约3.5吨的南丹铁陨石,珍贵的月球、火星陨石和来自小行星的陨石,种类齐全的矿物晶体,精美的珠宝玉石和来自南极大陆的系列岩石标本等。
该鱼龙化石保存完整,形态精美,体长约13m,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中最大的一条鱼龙化石,可谓无价之宝。鱼龙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生活在2.5亿至9000万年前的中生代。鱼龙是关岭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对研究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原白鲟化石(图自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
 
西北大学博物馆
 
 
西北大学博物馆是以西北大学为依托的一座大型综合类高校博物馆,位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西北大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5000㎡,于2012年正式建成。现有馆藏文物、标本5000余件,已全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目前,博物馆下设校史、地球、生物、历史4个分馆。涵盖“岩石矿物标本”、“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生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秦巴山区及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文明起源”、“盛世华章”、“丝绸之路”和“校园考古”8大基本陈列,另设有“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岳钰佛教”美术馆两个专题陈列。
 
昆明鱼(图自官网)
 
是西北大学舒德干等人在云南澄江动物群中发现的,它们长约3cm,呈鱼形,身体基本构型已经演化成“三分型”(头部-躯干-肛后尾)距今5.2亿年,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动物,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天下第一鱼”。
 
欢庆石门兽骨骼标本(图自官网)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最初的馆址设在鸽子楼内,1954年,博物馆迁入修建完成的地质宫,地质宫是长春市标志性建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名为“地质宫”。1998年博物馆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截至2019年末,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有藏品11685件/套。
博物馆具有完善的藏品体系,岩矿化石标本门类齐全,展有各种珍贵的古生物化石,重要藏品有嘉荫卡龙骨架化石、娇小长春龙骨架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化石等;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朝阳中国蜓”化石;精美无比的宝玉石,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的奇石,被称为“天外来客”的陨石等。
 
蜻蜓化石(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由于蜻蜓本身具有飞行的习性,难以形成化石,同时化石保存与发现极为困难,这使得这块蜻蜓化石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此化石是吉林大学张川波教授于1958年在辽西进行1:10万野外地质填图时偶然发现,后捐赠地质博物馆,化石保存十分完整,头、胸、尾部分明,翅膀上的脉络清晰,整体形态优美,让人不禁构想它于亿万年前翩翩起舞的模样。
 
嘉荫卡龙化石(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1990年,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地学部)与黑龙江省博物馆合作,在黑龙江省嘉荫县挖掘出嘉荫卡龙骨架化石,骨架高6米,长11米,真骨含量达70%左右,是东北地区最完整的鸭嘴龙化石,1999—2000年,吉林大学博物馆的昝淑芹教授、金利勇研究员与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的Godefroit Pascal博士合作,对其头骨和其它骨骼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根据头盖骨、下颌骨和头后骨上的许多重要鉴定特征,建立新属新种——嘉荫卡龙。
1996年,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古植物学博士,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家孙革教授在辽宁北票市黄半吉沟村早白垩纪的火山沉积岩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并命名为“辽宁古果”,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
 
贵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图自吉林大学官网)
 
1976年3月8日,吉林陨石降落在吉林市和永吉县及蛟河市近郊方圆500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域内,时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馆长的王东坡教授带队主持科学考察,并将其中两块陨石带回地质博物馆进行深入研究。
1959年9月26日,长春地质学院郭思敬书记一行5人参加松辽石油会战,带回松基3井(大庆油田第一口井)的原油。松基3井的突破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首次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迎来了60年代我国石油勘探的一系列新突破。中国终于从一个贫油国走进了世界石油大国的行列,为我国的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当年,为了庆祝国庆节,打出石油的地方改名为“大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首任馆长苏良赫教授。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己逾百年。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运至武汉,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会和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并于2003年落成,并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南侧,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南望山麓。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荣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是远近闻名的文教事业标志性建筑,并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博物馆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千余件,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骨架化石,以及各种珍贵的矿物、宝玉石、化石标本等。
 
黑龙江满洲龙(图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官方)
外文名称: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 1925
产地:黑龙江
时代:晚白垩世(距今约6700万年)
 
黑龙江满洲龙是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满洲龙属的植食性恐龙。该化石因嘴部形态类似鸭嘴的平坦、宽广状的喙状嘴而得名鸭嘴龙,牙齿数量较多,成棱柱形叠瓦状排列,前肢短小,后肢粗大。鸭嘴龙最早确定的能用两足行走的恐龙,所以早期的化石装架都采用了两足站立的姿态,这种装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该化石于1982年入馆,一直是观众最为瞩目的化石。装架中含有近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龙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境内有记载发现的第一种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
 
梁氏关岭鱼龙(图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官方)
外文名称:Guanlingsaurus Liangae Yin et al. 2000
产 地:贵州
时 代:晚三叠世(距今约2.2亿年)
 
梁氏关岭鱼龙是一种已绝灭生活在海洋里的大型爬行类鱼龙化石。从化石的长度和完整程度来说,该标本中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条鱼龙化石背椎中部靠上方的位置还发现了一块爬行类动物的皮肤化石,这是极其罕见和珍贵的。对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分类、演化、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价值。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始建1952年,2008年博物馆迁至学校新建的逸夫实验楼的10-12层,并进行了重新布展,于2010年正式开放。
重新布展的博物馆展厅面积约为2400平米,分为地球科学厅、恐龙厅、地球与生命演化历史厅和地球物质厅四个展厅。
现馆藏标本总量55000余件,其中公开展出4000余件。藏品除了采自国内各地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标本。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位于成都理工大学旁,建筑外观形似岩石、又似雪山,由六个单体组成,单体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共设有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上部分除包含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恐龙探秘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等常设展厅外,还有教育功能区、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等公共空间,不仅可以让观众零距离体验地球地质、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还可通过内置互动设备,体验《博物馆奇妙夜》中的神奇场景。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于2022年11月开馆。该馆是中国西部首座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秋,建馆之初,本着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和收藏保管标本之目的,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设立了三个地质专业陈列室,随着师生员工在野外地质实习采集回来的地质标本日益增多,1962年,这些地质专业陈列室合并,命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主要陈列展示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等地质标本。1965年,著名的合川马门溪龙在北京由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之父”杨钟健教授研究后运至此馆,为了陈列这具长22米、高达3.5米的巨龙,并充实博物馆陈列内容,学校决定扩大陈列馆的面积,在1965年建立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综合馆。
1980年,学校调任全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边兆祥任陈列馆馆长,1986年,并正式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随着学校更名,陈列馆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镇馆之宝:24米长合川马门溪龙(图自红星新闻)
 
这条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是博物馆镇馆之宝。其复原全长24米,背高3.5米,是目前我国及亚洲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之中的最大者。它的9.8米的脖子堪称世界之最。之所以有这么长的脖子,在于它的颈椎不仅数量多,且单个颈椎的长度也非常可观。该恐龙合计有19节颈椎,是哺乳动物(包含长颈鹿,一般有7节颈椎)的两倍多,最长的颈椎长度达到73厘米。
合川马门溪龙于1957年在原四川省合川县太和镇紫红色砂岩中出土,由原四川省博物馆发掘,其后省博物馆转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后又送至北京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
 
镇馆之宝 —— 大竹重庆鱼(图自官方)
 
大竹重庆鱼全长34厘米,宽15厘米。头、胸、尾、鳍、鳞等各部位都保存非常完整,体型立体,体态丰满,犹如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鲤鱼,埋藏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紫红色砂岩中,大竹重庆鱼的大型体量和完整形态堪称中国之最。
 
 
隆昌铁陨石是四川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铁陨石。根据史书记载,这块陨石最早于明朝在四川省隆昌县城西北郊发现,后又被埋藏起来。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1 年),这块陨石被重新挖出,并被当作神物供奉。这块陨石外观似圆锥状,锥高46厘米,长44厘米,宽20厘米,重约158.5公斤。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属院校博物馆,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7月开工建设,2006年12月竣工。馆址位于槐安东路136号河北地质大学校本部内,建筑本体为五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由于恐龙体积庞大,四层和五层连通,五层为环形回廊。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前身为宣化地质学校地质陈列馆,于1954年开馆,馆长是解放前曾任河南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留美学者张仁鉴先生。当时展出面积400平方米,馆藏标本约一万块;1956年陈列馆由黄景民负责,展出面积扩大至800平方米,1963年由毛鹏飞负责。“文革”期间被迫停馆,标本损失严重,1970年,从地质部地质仓库调入标本约15000块。1971年宣化地质学校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后,地质陈列馆恢复向师生开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1988年,地质馆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1990年博物馆随学校迁至石家庄校区。1996年学校更名,博物馆随之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学博物馆,但因房舍紧张,只设有临时展馆,面积300平方米。2006年,石家庄经济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特色,保护珍贵的恐龙化石、珠宝玉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学校决定建设一座专门的地球科学博物馆,从开工建设到布展完成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堪称博物馆建设史上的奇迹。2016年博物馆随学校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现有馆藏藏品2万余件,展出藏品8000余件。其中不乏在国际、国内都十分珍贵和罕见的藏品,“不寻常华北龙”长20米,背高4.2米,头高7.5米,重达50余吨。珠宝玉石展区陈列的三块海蓝宝石个体之大,在国内外均属罕见。馆藏的优质稀少宝石塔菲石重1.32克拉,极其珍贵;世界百枚名钻1:1仿制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普价值。
 
不寻常华北龙(图自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官网)
 
这条恐龙是此校庞其清教授与原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程政武研究员1983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和山西省天镇县交界处发现,经河北地质大学师生5年的艰辛挖掘,共采获到保存完好程度超过70%的骨骼,不仅是一新属、新种、还是一新科,也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晚白垩世发现的个体最大,时代最晚,保存最为完整的稀有的巨型蜥脚类化石,属世界级珍宝。
 
镇龙头骨(图自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官网)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地学馆)成立于2011年,位于长安大学校本部东院(雁塔校区)地学科技大厦负一层至二层,馆内收藏着1958年以来,几代地质人几十年坚持不懈,从全国各地收集以及校友捐赠的各类珍稀标本上万件。展陈面积2860平方米,布设有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产资源、观赏石、史前生物、地球演化、恐龙馆、石油勘察8个展厅。
 
 
矿物岩石综合展厅收藏了种类齐全、特征典型、外观独特的各类矿物岩石标本,有石英晶簇、玛瑙、玉石等,其中不乏宝石级矿物。构造综合展厅展示了地壳中的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迹,包括岩石变形产生的各种褶皱、断裂、节理构造等。观赏石展厅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大自然的不朽之作,如硅化木、玟石、蒜头钟乳石、红水晶等,色彩缤纷,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史前生物展厅展出了丰富的化石实物标本,地球演化展厅向大家介绍了奥妙无穷的宇宙和地球的有关知识,恐龙展厅陈列有4具大型恐龙骨架和3具翼龙骨架,石油勘察展厅用动态沙盘模型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介绍了石油勘探的过程及其发展历程。
 
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
 
 
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于2002年5月6日——即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日当天开馆。展馆分六个模块,从地球的发展史、生命的演进史、神奇的矿物、多彩的岩石、多样的自然资源以及人与地球、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六大版块全方位立体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的发展历史以及它迷人的“地质魅力”,短时间内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时空的沧桑巨变。
 
 
450平方米的面积内陈列着1100多块岩石、矿物以及生物标本。大部分都是由历届老师们在野外工作时亲手带回来的。自窦银科教授的两次南极考察后,馆内特设南极板块,藏有珍贵的企鹅卵、南极水及地衣石等珍贵标本。
 
 
地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 “鹦鹉嘴龙”。它生活在距今一亿多年前的早白垩世,由于它的嘴像鹦鹉一样,故名“鹦鹉嘴龙”,是恐龙的一种。个体较小,植食性,产于辽宁。
 
鹦鹉嘴龙(图自官方)
 
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
 
 
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是隶属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高校综合性博物馆,以收藏、展示、传播煤炭科技发展和能源高校办学历史,传承、弘扬、凝聚煤炭行业文化、大学文化、科学文化为核心使命。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主体工程于2008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达18980平方米,建筑总投资5191.4万元。
该馆目前有常设场馆展厅7个,包括校史馆、自然陈列馆、李可染艺术展厅、采矿科技馆(采矿工程技术教学示范中心)、仇高驰书法厅、人文艺术馆及煤炭企业馆。
 
潜龙(水生蜥蜴)(图自官网)
 
贵州安顺龙(图自官网)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于1986年1月建成开馆,2004年和2010年历经两次升级改造,展厅面积为1600平米。位于学校的抚州校区,有地球生命38亿年的演化历程的化石标本,该馆共有1600平方米,分为“生命演化展示厅”和“地球科学探密厅”两个展厅。馆内收藏的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等实物标本3500多件,展板220多块、展柜170多个、标本模型90多个。
同时,该馆还收藏了生物标本500余种,矿物标本100多件,其中云豹、中华秋莎鸭、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标本十余种,江豚、猕猴、长柄双花木等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标本二十余种。江西省最具有代表性的矿产资源“七朵金花”中的金、银、铜、钨、铀、钽铌、稀土也陈列其中。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收藏的杨氏鹦鹉嘴龙化石(图自江西晨报)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于2022年11月正式开馆,位于新校区地球科学楼,面积2600平方米,共有地球奥秘厅、古生物地史厅、矿物岩石厅、矿石矿床厅、珍宝观赏厅、学科史厅、科普报告厅等七个展厅,拥有1.4万余件地质标本藏品,其中包括了恐龙系列化石、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水晶、萤石、方解石、石膏等矿物晶体标本;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石矿物标本。
 
 
 
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博物馆
 
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博物馆地处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1号教学楼,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我国高校中建立较早的大学博物馆之一,从藏品的继承关系上,可追朔至早期的云南大学(东陆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地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世界岩矿标本”,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在中国地学教育史和中国标本实物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本。这套标本因采自全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得名,共有1700余件,涵盖众多命名地、教科书内记载的经典矿区或地层剖面的标本,如来自首次发现地奥地利克恩顿州巴特布莱贝格的彩钼铅矿、来自命名地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的拉长石、产于澳大利亚的变彩贵蛋白石等。由于部分标本采集的矿山闭坑、岩石风化等原因,使得部分标本已成孤品,成为稀世珍品。
 
“荒漠之花”——彩钼铅矿(图自官网)
 
这枚彩钼铅矿标本来自于它首次被世人发现的地点——奥地利克恩顿州巴特布莱贝格,橘红耀眼的色彩让这种矿物显得熠熠生辉。
 
硬度比肩钻石——金刚砂(图自官网)
 
这枚金刚砂是由黑色多边形片状结晶体集合而成的人造标本,其每一片结晶都显得锋利深邃,一百多年前制作于美国纽约州尼亚加拉。
这枚百年前采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蓝色贵蛋白石,浅蓝、亮蓝、深蓝、湖蓝渐次铺开,仿佛将蓝天碧海全部纳入方寸之间。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