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上午,《碳游记:探秘中国岩溶碳汇》图书分享会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成功举办,这不仅是一场丰富多彩的科普盛宴,也是一趟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揭开了“岩溶碳汇”这一隐藏于自然深处的碳中和力量,也点燃了他们探索地球科学的热情与好奇心。
分享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图书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协办,科学家代表、科普专家、科普教育博主及数十组亲子家庭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岩溶碳汇这一“隐藏的绿色力量”。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潘晓东,中国地质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李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二级研究员曹建华,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教授苏青,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童趣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何醒,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教育博主哈喽王叔以及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图书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的多位嘉宾共同与会。
大合影
《碳游记:探秘中国岩溶碳汇》(以下简称《碳游记》)的创作源于我国岩溶碳汇领域的多年科研积累与社会责任。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系统开展岩溶碳循环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成果。2021年“岩溶碳汇”被纳入国家多项顶层设计文件,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其增汇作用。该书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号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碳中和”科研前沿成果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的科普内容,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编辑何醒代表出版方致辞。他指出,《碳游记》一书由专业机构和相关科研项目提供内容支持,由行业院士作序,保障了图书的科学性。该书将“碳中和”“碳汇”等科学概念,通过“碳宝”的冒险故事转化为适合儿童阅读的科普内容。本书旨在响应国家“碳中和”目标,以亲切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岩溶碳汇的意义,从小培养科学兴趣和环保意识。它不仅是科普读物的新尝试,也是落实“两翼理论”的生动实践。期待这本书能引领孩子们走进岩溶世界,感受自然奥秘,在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
何醒发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潘晓东代表著作单位致辞,向各方支持表达感谢。他介绍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自1976年成立以来在岩溶研究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多项重要贡献,并回顾在岩溶碳汇研究方面的国际与国家级科研进展。科普图画书《碳游记》通过生动故事向青少年介绍碳元素的由来、地球碳循环,以及岩溶碳汇知识,助力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完善碳中和知识结构。未来,岩溶所将从推动科普传播、参与全球数据共建、开发岩溶主题科学文旅等方面持续努力,发挥我国岩溶碳汇潜力,支持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潘晓东发言
岩溶所潘晓东副所长、中国地质图书馆李帮副书记、创作团队代表岩溶所李文莉,以及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科普出版中心王敬栋主任共同向现场小读者展示了这本崭新的科普读物。
图书分享会启动
中国地质图书馆副研究员王莉作为创作团队代表发言,分享了团队的创作故事。她指出,我国岩溶面积广阔,年碳汇能力显著,但公众却知之甚微。《碳游记》这本书,通过塑造“碳宝”这一核心角色,以探险的视角串联全书,让知识传递变成跟着“碳宝”去冒险,让孩子们冒险的旅程中看到科学的价值,并在故事情节中深刻领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义。
王莉发言
在互动环节中,作者王莉鼓励现场小朋友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岩溶环境,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保护地球生态,助力地球“降温”,呼吁大家通过实际行动一起守护地球家园,并向积极参与互动的小朋友赠送图书《碳游记》作为鼓励。
现场互动问答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苏青教授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题为“带孩子看懂中国山水的‘吸碳魔法’”的科普讲座。苏青提到,《碳游记》是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依托权威科研成果的优秀科普作品,通过卡通角色“碳宝”的引导,将岩溶碳汇这一科学主题转化为富有想象力的探索之旅。该书突破学科界限,融合地质学、气候科学、生态学等多领域知识,强调中国在岩溶碳汇领域的贡献与责任,帮助青少年系统性建立“碳中和”科学思维,引导年轻一代树立环保意识,积极投身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尊重自然、勇于担当的种子。
苏青社长发言
紧随其后的是受孩子欢迎的科学实验环节。在科学教育博主哈喽王叔和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中国岩溶地质馆负责人吴庆的指导下,4名小朋友成功完成了两个关于二氧化碳的趣味实验。通过亲手操作,小观众们直观感受到了岩石溶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现场实验1
现场试验2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曹建华研究员以“岩溶地貌的碳汇能力”为题,为在场小朋友和家长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他指出,碳酸盐岩通过溶蚀作用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形成的岩溶地貌如桂林山水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曹建华强调,岩溶碳汇量相当于全球森林碳汇的1/3至1/2,是全球碳循环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与植被、土壤及水生生态系统密切相关。他通过生动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岩溶碳汇机理,呼吁加强岩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曹建华发言
活动现场还设立了“岩溶碳汇 科普新篇——岩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展板,系统展示岩溶地貌的形成、碳循环作用及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意义,旨在提升公众对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和保护价值的认识,呼吁共同守护这一“地球隐秘的碳库”,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学传播类:岩溶作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展览”(42442026)、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岩溶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普创新模式研究”(桂科AD22035107)、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西南地区岩溶碳汇本底调查与监测”(DD20230547)共同支持。
馆内展览现场
《碳游记》图书分享会成功举办。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本书将成为连接“碳中和”科学探索与青少年科学成长的桥梁,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在科普阅读中领略中国岩溶地貌的自然奇观与碳汇科学奥秘,感受碳循环、碳中和与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科学与地球环境的好奇与成为环保小卫士保护绿色地球的决心,让科学普及教育遇见童年绿色梦想,从此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