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哟。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到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中国地质事业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
明万历十年 (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M. Ricci) 来中国传教,“西学东渐 ”由此肇始。他在传播福音、发展教徒的同时,也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584年,他在肇庆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随后的二十几年间,他又先后绘制出《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等8种中文世界地图,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地球观”,西方近代地学在中国启蒙。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J. Aleni)编译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 《职方外纪》,把世界分为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墨利亚(美洲)、墨瓦拉尼亚(大洋洲)五洲,北舆(北极)、南舆(南极)两极和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和冰海(北冰洋)四洋,进一步加深了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利玛窦
利玛窦、艾儒略等不仅向中国传播了地圆说、五大洲、水晶球宇宙、五大气候带、海陆分布、经纬度及测量方法、地图投影与绘制等地学知识,宣传了注重实证、重视逻辑推理的西方科学思维和方法,而且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使中国少数开明士大夫首次感悟到,原来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甚至不是亚洲的中心, 而仅仅是世界的一隅;原来除了中国以外,地球上还有许多更发达、文明的国家。
然而,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颁布禁教令,驱逐教士,关闭了西学进入中国传播的大门。
正当中国闭关自守时,西方世界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近代地质学的发展。1793年,瑞士学者德吕克(J.A.Deluc)把地质从博物学中独立出来,并首次提出具 有近代意义的“Geology”一词,从对地球的思辨性认识转变为野外直接观察研究,将地球所呈现的现象与原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学、结晶学、岩石学、实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各分支学科理论纷纷确立,方法体系日臻完善,地层年代系统基本建立,“水成论”、“火成论”、“灾变论”、“渐变论”、“均变论”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学说大量涌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深入人心,地质高等教育机构和地质实验室相继创建,学术团体和专业刊物先后创办,学术著作不断问世。到19世纪中叶,西方地质学知识体系基本形成,学术体制化建制初步完成,地质学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然而,此时的中国对西方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鸦片战争,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关闭的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教士接踵而至,中西文化再度碰撞,中国迎来了又一次“西学东渐”的高潮。教士们在自由传教布道、颂扬教义的同时,大量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他们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中外新报》、《六合丛谈》、《中外新闻七日录》、《中西闻见录》以及《格致汇编》等大量中外文报刊,刊载有关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古生物演化和地质发展历史等地理地质学基本知识。与此同时,他们兴办书馆 ,出版《博物新编》、《地球图说》、《地球说略》等科普启蒙读物,宣传地理地质科学,启发人们对地球有所认识。1853~1854年墨海书馆印制慕维廉(W. Muirhead ) 编译的第一部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书中首次使用中文“地质”一词。《地理全志》首卷 “地质论”中,讲述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矿产等,特别是地层讲述最为详细,结合不同时代地层勾画了地球演变轮廓,还附有一张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年代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读物直接阅读到“地质”的概念。
鸦片战争
博物新编
受传教士及西学的影响,自洋务运动起,中国人自己开始创办译书机构,翻译、编辑出版西方地学书籍或教科书。先后翻译出版了《地学指略》、《矿物须知》、《地学须知》、《金石中西名目表》、《矿石图说》、《探矿取金》、《地质学教科书》、《矿物学》,《矿物学教科书》等近代地质和矿物学书籍或教科书。
徐光启与利玛窦
1872~1873年,玛高温(D.J.MacGowan)口译,华蘅芳笔述,译印了美国矿物学家丹那 (J.D.Dana)的矿物学经典著作《金石识别》(ManualofMineralogy),系统论述了矿物的晶体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矿物分类法等,首次把西方矿物晶体理论与测试方法介绍到中国。
1873年,他们又根据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 l)的世界名著《地质学纲要》(Elements of Geology)翻译出版了《地学浅释》,最早把“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思想等先进的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全面系统地引进中国。《地学浅释》和《金石识别》是当时青年人的必读之书,国内开设的矿务等专业的新式学堂都用这两本书作教材,在我国近代地质发展史上产生了广博而深远的影响。
金石识别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这就是我国地质学的开始啦。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