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矿脉在哪里?在村镇和输电线路干扰下,航磁异常是真是假?深部是否还隐藏着未被揭露的矿体?面对这些问题,今年,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再次踏上了迁安铁矿的勘查之路。
三年前,地质二队项目组曾在此发现厚达百米的铁矿层,成为一次重要突破。如今,新的勘查目标,是查清东侧航磁异常的成因,扩大矿床规模,寻找更深层的资源。
一、松涛伴钻鸣千尺,星斗为灯照亿年
整个夏天,项目组都顶着烈日,忙着竖钻机、布钻孔,推进勘查工作。每一次钻探,都是向地球深处寻找答案的过程。
项目负责杨立群介绍说,迁安铁矿赋存于太古界沉积变质岩系中,是我国最大的露天铁矿之一,也是重要的钢铁原料基地,开发利用较早。现有资料表明,矿床深部仍有厚大矿体,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
为此,技术人员围绕航磁异常,开展了“就矿找矿、探边摸底”的预测工作,综合应用地磁、航磁等物探方法,并结合“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对成矿地质体、构造与结构面、成矿标志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从而更有效地判定矿体可能的赋存位置,提高了预测的可靠性。
二、铁翼巡天绘磁谱,金睛入地辨矿脉
“就像在闹市区听心跳,到处都是杂音。”物探组组长马文杰指着电脑屏幕上受严重干扰的磁力平面等值线图说道。工作区分布有村镇建筑和输电线路,导致传统方法遭遇严重的“信号失真”困境。
为攻克这一难题,项目组引进无人机航磁系统——六旋翼无人机搭载高灵敏度铷光泵磁力仪,测量精度远远高于传统仪器,无人机在80米安全高度执行任务,能够有效避开地面干扰。
“效果不错!”技术人员兴奋地展示无人机航磁测量后的磁异常图,原本模糊失真的磁异常信号逐渐呈现出正常而清晰的带状异常分布。
与此同时,在地下数百米深处,另一场精密测量悄然展开。
随着卷扬机缓缓提升,三分量测井仪采集带上来了精准、清晰的“地下磁力地图”。技术人员正专注地分析三分量磁测井数据,“孔底这个突现的张口异常,提示我们可能存在未揭露的隐伏矿体。”测井技术员黄旭果断建议钻探队伍继续加深钻孔。果然,十几米后成功揭露出一条较厚的磁铁矿层。
与此同时,磁化率测井仪如同“矿石X光机”,精确测定钻孔内岩石矿体的磁化率参数,清晰地划定矿层与围岩的界限,有效确定矿石品位。“矿层破碎地段,现在可以靠磁化率分析出准确的岩性及精确位置。”技术人员满意地展示着精细划分的数字化岩性剖面图,不同颜色的色块清晰标注出矿层和围岩边界。
三、以钻为笔书壮志,借磁作眼阅山河
通过无人机航磁与井下磁测的立体联动,本次勘查在方法上实现了创新。“空—地—井”一体化技术组合显著提升了数据获取率和靶区定位精度,减少了因干扰或局部盲区造成的遗漏风险,为后续项目提供了技术借鉴。
在新发现的矿体露头前,技术负责宁少杰抓起一把赤铁矿粉末,形容道:“找矿就像破案,现在我们有了会飞的‘磁力眼镜’和能透视的‘地下雷达’。”
此时此刻,工作仍在继续,地质队员们正着手规划下一阶段的科技找矿工作。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