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简介:
2017年6月24日5时45分,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沉浸在梦乡中的村庄被震耳欲聋的轰隆声惊醒,特大滑坡呼啸着冲向山脚的新村组,错落有致的小楼,清澈的河水,蜿蜒的公路瞬间消失不见,那个盛产花椒和李子的美丽...
2017年6月24日5时45分,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沉浸在梦乡中的村庄被震耳欲聋的轰隆声惊醒,特大滑坡呼啸着冲向山脚的新村组,错落有致的小楼,清澈的河水,蜿蜒的公路瞬间消失不见,那个盛产花椒和李子的美丽村庄被巨大的滑坡体完全摧毁。“6·24”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特大滑坡灾害共造成10人遇难、73人失联,这是近年来发生的又一起特大型滑坡灾害。最近10年(自2007年至今),全国共发生死亡人数大于30人的滑坡灾害24起,因灾死亡人口共计4064人,平均每起死亡169人。
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照片(照片提供:张楠)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滑坡灾害呢?它的发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俗说来,某个地区会不会发生滑坡主要受两类因素控制,一是地质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这就类似人类的遗传基因,是内在因素,是亿万年来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决定的;二是诱发因素,包括降雨、融雪、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这就类似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决定了滑坡是否发生,规模大小,以及属于哪种类型。具备不同遗传基因的人遇到相同的外界刺激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同样,具备不同地质环境背景的地区遇到同样的降雨、融雪、地震事件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那么什么样的地质背景条件容易发生滑坡,滑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从游乐园的水上滑梯说起,我们知道滑梯越高越陡,下滑的力量和速度越快,滑坡也是一样,越是地形陡峭的山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是孕育滑坡的首要因素。是不是同样高陡的山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就一样呢?当然不是,滑坡的形成还要取决于其他相关因素,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层岩性,如果组成山体的岩石坚硬且完整,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就很小,如果组成山体的岩石相对软弱而且破碎,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就很大。滑坡形成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地质构造,也就是通常说的断裂、褶皱,我们说破碎的山体容易发生滑坡,断裂、褶皱是造成山体破碎的重要原因,破碎岩体构成了滑坡体,它的下界面往往是滑坡的滑面,尤其是破碎岩体下界面坡度大于或等于山坡本身坡度的时候,非常容易发生滑坡。
降雨、融雪、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又是怎样诱发滑坡的呢?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引力--重力作用,滑坡体在坡面方向上受到地球引力沿坡面向下的分力和向上的坡面摩擦阻力,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滑坡就不会发生;当二者相等时,滑坡处于临界状态;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滑坡发生。降雨和融雪一方面在滑动面上增加润滑作用,减小了滑坡面上的阻止滑坡发生的力量;一方面增加斜坡自身重量,增加了下滑力,从而导致滑坡发生。地震是由地壳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破裂和震动,地震对山体稳定性影响巨大,首先,对于原本存在裂隙的山体,地震会直接触发滑坡发生,滑坡规模大小与震级大小,也就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正相关;其次,原本完整稳定的山体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了或明或暗的裂隙,这些裂隙成为破坏山体稳定性的关键部位,在震后几年或几十年内,如果再次发生地震,或是受到强降雨等因素影响,滑坡很可能沿这些裂隙产生。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影响最常见的方式是在坡下切坡建房或修路,坡体下部失去支撑,破坏了原有坡体平衡状态,极易产生滑动;黄土塬区常见影响滑坡的另一种人类活动是大水漫灌农田,水沿黄土中自然存在的竖向裂隙下渗到不透水面,沿不透水面向黄土塬边形成滑动面。当然,自然界中发生的滑坡很少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更多的滑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哪些地区是滑坡发生的重灾区呢?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地形起伏大、山体破碎、降水多、地震频发、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区一定是滑坡高易发区。我国地处欧亚大陆南部,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挤压,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造成目前我国西高东低地形,西部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东南沿海高拔降至0米,如此巨大的高差,使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历史上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西部山区人口众多现状,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能源开发,工程活动强度增大,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以上种种原因使我国成为滑坡等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50年来,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两万,在众多自然灾害中,死亡人数仅次于地震、洪水灾害。目前我国滑坡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东部、云南西部以及东南部、贵州西部及北部、陕西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西部以及重庆市等山地丘陵地区。
如此严重的形势早已引起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务院会议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它的制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关于灾害防治、应急以及救助的法律制度,标志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新轨道。它的施行,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供了法律保障。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方向及机制。1999-2008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完成了覆盖全国所有山地丘陵区的2020个县(市)地质灾害初步调查,建立了以县为单元的群测群防体系。近几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单位引领示范的基础上,各省相继投入大笔资金从更大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能力建设几个方面开展防治工作。经过多方努力,防灾成果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561起,避免人员伤亡31.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7.4亿元。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趋势明显,中高强度地震仍将处于频发、多发时期,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将显著增强,滑坡等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加之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隐蔽性,生活在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依然面临严重威胁。面对挑战,广大人民群众应当积极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简易防灾技能,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首先,尽量从源头杜绝滑坡发生,工程建设前一定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免因选址不当或不恰当的工程活动引发滑坡灾害,这是做好滑坡预防工作最有效的手段;如果建设活动必须开挖斜坡且规模较大时,事先要由相关专业部门制定开挖施工方案,并经过专业技术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进行开挖;坡脚开挖后,要根据施工方案和开挖后的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及时支挡;对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不能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堆砌在居民点上方的斜坡地段。其次,如果已经居住在滑坡体上,生产、生活废水排放系统要保证安全、有效,避免堵塞沟渠、污水渗入滑坡体;山坡低凹处降雨形成的积水应及时排干,避免地表水入渗滑坡体内。最后,对于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天灾,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大暴雨当中和雨后的数天内做好观察、监测,及时发现险情;对难以预防的山体滑坡,尽早将受威胁的住户搬迁到安全地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面对严峻挑战,不但要有战胜地质灾害的决心,还要掌握防灾知识,依靠科学技术,从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角度出发,上下同心,共同努力,才能 “虎口脱险”,摆脱地质灾害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