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宝石库中,玛瑙以其千变万化的纹理和色彩独树一帜。
在浙江金华浦江的幽静山峦中,藏着一抹浙江版“战国红”——浦江战国红玛瑙。它在4A级景区仙华山的鸟鸣中静静沉睡,因景区及周边严禁开采,成为了弥足珍贵的限量版玛瑙。
让我们一同走近这块“江南最克制的玛瑙”,了解它的地质故事。
玛瑙,是一种具有同心层状、环带或条带状构造的隐晶质石英集合体,是石英质玉玉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品种。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常含有少量的铁(Fe)、锰(Mn)、镍(Ni)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存在对玛瑙的颜色和纹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玛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外观。
玉雕大师们正是充分利用了玛瑙纹理和颜色的变化进行精雕细琢、俏色搭配,使平常的玛瑙也能跃身成为艺术珍品。
易元吉戏猿图(玛瑙),王磊 王鑫
玛瑙最直观的特点是同心层状、条带状或云雾状纹理——这是岩浆后期热液在岩石空洞中一圈一圈沉淀留下的“年轮”。
条带的厚度、颜色交替取决于当时热液的成分与温度,因此没有两块玛瑙花纹完全相同,这也印证了“千种玛瑙万种玉”的说法。
同心环状玛瑙
中国许多史书都谈到过奇珍的玛瑙。如乾隆款玛瑙“连年有余”是乾隆帝亲自掌管的“政治吉祥物”。
还有史书记载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黄帝时期,突然出现了一只玛瑙瓮,尧在位时这只玛瑙瓮曾为尧贮存过甘露,舜即位后,将这只国宝玛瑙瓮迁到衡山,隐藏起来,舜南巡,将玛瑙瓮迁到零陵,舜在南巡时去世,玛瑙翁突然间又自行消失,沉入地下……是不是有点神乎其神!
清乾隆·玛瑙(连年有余)图洗及象牙座
在众多玛瑙品类中,南红玛瑙是目前国内最出名、最具收藏价值的天然玛瑙。
南红玛瑙以红色为主、感官润泽浑厚,简称“南红”。而“战国红玛瑙”是南红玛瑙里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它与平常南红颜色的纯净、单一、简单不同,战国红以颜色艳丽丰富而著称。
南红大多因其产地而得名,如产自云南保山等地的叫做“滇红”, 产自甘肃南部迭部等地的叫做“甘红”, 产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等地的叫做“川红”。
而 “战国红玛瑙”却是因其形、质、色、纹与出土的战国时期“红缟玛瑙”非常相似而得名。
烛光里的妈妈(南红),黄进智
“战国红玛瑙”并非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红玛瑙,而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一种特色南红玛瑙的“商业俗称”。
根据产地不同,行业内将其分为北票战国红(产地辽宁朝阳(北票料))、宣化战国红(河北张家口宣化(宣化料))、浦江战国红(浙江金华浦江(浦江料))等等。
战国红玛瑙
浦江战国红玛瑙虽然名字带江,但不是河流水冲料,属于山料,块度较大,适合雕刻,这是难能可贵的。
浦江战国红玛瑙矿脉位于浦江县七里乡仙华村仙华山,这里是国家4A景区,为了保护环境,景区及周边都严禁开采,使其更显珍贵。
浦江战国红玛瑙颜色以红黄为主,颜色丰富,浦江战国红和北票战国红相似度很高,原矿多呈脉状或球状,石头外皮较厚,冻料比例较高,多含沙粒状色点。
比较而言,浦江战国红玛瑙颜色不如北票战国红玛瑙艳丽,但是通透性更高。
浦江战国红玛瑙
浦江战国红玛瑙本身呈脉状赋存于围岩中,围岩呈褐红色、灰白色。块状构造,条带较宽,且界限不明显,条带相间的分布,环带色彩深浅不一,高品质者甚少。
浦江战国红玛瑙因封矿更是“可遇不可求”,恰如江南古镇的“转角遇见”,讲究的是缘分而非炫耀。
浦江战国红玛瑙的红像是被浙江山水“驯化”过的——色彩没有北票张扬,产量不大,又恰因禁采而自带“限量”光环。
浦江玛瑙雕
浦江战国红玛瑙在市场上比较少,一方面是矿脉位于保护区内,禁止开采。另一方面,浦江玛瑙发现较晚,没有赶上以南红为代表的玛瑙热潮,这限制了产出,同时保护了资源和环境。
可以说浦江战国红玛瑙的“迟到”,让它错过了资本狂欢,却换来一条“低价—限产—禁采—生态恢复”的罕见正循环,避免了其他宝石类当年无序疯狂开采造成的那种“山河破碎”的资源灾难。
注:文中图例均来自网络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