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探访夏县南北晋村珍稀地质文化村

上传时间:2025-06-25 14:34 来源:土能心灵修复 作者:闫爱武

简介:

  一、稀世珍宝,落户河东:地质文化村的“含金量”   2024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成果评定结果的通知》,决定授予山西省稷山县七级地质文化村等10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山西省夏县南北晋地质文化村等15个村(镇)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

 
一、稀世珍宝,落户河东:地质文化村的“含金量”
 
2024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成果评定结果的通知》,决定授予山西省稷山县七级地质文化村等10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山西省夏县南北晋地质文化村等15个村(镇)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运城市有稷山和夏县两处地质村榜上有名,可谓全国罕见、运城骄傲。
什么是地质文化村?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
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新乡镇。现阶段地质文化村(镇)有“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六种建设模式。地质文化村通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就包含久远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传记以及传统的手工艺等。这些文化元素与地质景观交相呼应,能够为游客带来一次难忘的旅程和体验。
 
 
二、穿越时空,触摸洪荒:25亿年的鬼斧神工
 
地质文化村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两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是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它为地方地质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积攒了蝶变的力量,从而使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动能和地区发展优势。
 
 
走进夏县地质文化村,收获的远不止是清新的空气与田园风光。这里最震撼人心的,是那份源自25亿年前的远古的磅礴力量。
夏县南大里乡南北晋村(革命老区村)及周边范围,其主要地质遗迹可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三大类;岩石剖面、构造剖面、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构造地貌、地质灾害6个类别和侵入岩剖面、地层剖面、褶皱与变形、断裂、变质岩地貌、黄土地貌、瀑布、峡谷、崩塌10个亚类。其中,形成于约24-25亿年前的片麻岩中广泛发育的褶皱与变形(柔流褶皱、石香肠构造、肠状褶皱等)为南北晋村果老沟最具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
柔流褶皱
柔流褶皱为深熔柔流褶皱,具有塑性流变特征,多产出于果老沟西姚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解州黑云二长片麻岩中也有发育,这是果老沟谷中最为常见的褶皱与变形类型。
 
 
肠状褶皱
肠状褶皱为果老沟西姚黑云斜长片麻岩和解州黑云二长片麻岩中较为常见的褶皱与变形类型之一,为深层岩浆不同成分浅色体暗色体分离后,浅色长英质物质经塑性流变产生大量浅色条带、脉体的不规则褶皱,呈弯曲的肠状构造。
 
 
伟晶岩脉
在张果老洞东约85m处见一花岗伟晶岩脉侵入西姚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脉体走向20°,宽约1.8m。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是一种呈浅肉红色具有巨粒或粗粒结构的酸性脉岩。
 
 
辉绿岩脉
辉绿岩脉位于果老沟中,呈岩墙状产出,长约1.2km,宽约25m,走向约350°,岩性呈灰绿色-黑绿色,具辉绿结构,为块状构造。
 
 
峡谷瀑布
果老沟峡谷是南北晋村地质遗迹出露最集中的区域,峡谷整体沿西东走向,其中东段走向转为东南,峡谷整体呈“V”型,长约4km,其中核心段约2km,谷底一般宽约10m,最窄处约4m,谷底常年流水,形成跌水型瀑布群。果老沟中常年流水不断,为东部中条山北段区域地表汇水,水质清澈见底,流量适中,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跌水型瀑布群位于果老沟中东段,西姚黑云斜长片麻岩和解州黑云二长片麻岩等基岩经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众多小型陡坎,流水穿谷底而过,遇陡坎而形成跌水型瀑布。南北晋变质岩地质文化村界线范围内见16处跌水型瀑布,范围外沿沟谷向东,瀑布总数可达30余处。
 
 
崩塌
果老沟崩塌岩块分布于整个果老沟峡谷中,大小不一,多呈滚石状,多数经沟谷中后期流水冲刷有一定的磨圆度,部分崩塌岩块形成时期较近,岩体边部呈棱角状。
 
 
 
三、即刻出发,探秘夏县!
 
漫步在果老沟,目光所及的奇特地貌、层叠的岩石、独特的构造,无不是大自然这位最伟大的时光雕刻师,在25亿年前的某个特殊的岁月,以风、以水、以地质运动为刻刀,精雕细琢而成的旷世杰作。
我们从早上8点多,一直边走边看边感叹边研究着沿途的地形地貌,每一道岩层的纹路,每一块形态各异的巨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故事。这一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鬼斧神工”这四个字的份量,体会着造物主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沧桑印记。一直到12点,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去……
 
 
建设地质文化村(镇)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对地质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出发吧!去夏县南北晋村的地质文化村,开启一场穿越25亿年的时空对话!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