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世界地质公园在中国

上传时间:2025-10-15 10:30 来源:地图杂志 作者:李子康 章炳辰 潘昱蓉 李宏卫 梁惠芳 陈昉 张小永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简介:

世界地质公园是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集萃,既镌刻着地球演化的历史年轮,也凝结着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见证着文明进步的轨迹。

世界地质公园是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集萃,既镌刻着地球演化的历史年轮,也凝结着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见证着文明进步的轨迹。我国以49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居全球首位,它们如明珠般散落于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如今,世界地质公园已深度融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版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与有力实践,向世界展示着我国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担当与成就。
 
让地质公园扮靓美丽中国
 
 
我国自2004年参与共同发起创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来,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既展示着我国独特的地质奇观,又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展现当地特色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更带动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世界地质公园为媒,我国正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奋力前进。
 
从无到有:我国参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创立与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最丰富、分布最广阔、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门组建地质公园的国家。自2001年我国启动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以来,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5年5月,我国共有省级及以上地质公园500余处,其中国家地质公园200余处。在国家地质公园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参与共同发起创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二十年磨一剑: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20余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实施最成功、最具实效的国家之一。时至今日,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制度体系,以保障公园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公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展现当地特色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在实现地质遗迹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这些模式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了当地社区对公园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同时,我国地质公园凭借其卓越的保护成效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价值,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持续为人类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012年6月织金洞管理局组建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专班,至2014年初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名单,近两年间,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累计投入超2亿元,对园区地质标识标牌系统、地质博物馆、地质广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服务设施实施新建、改建、扩建,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奠定坚实基础。申报过程中,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始终秉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引领开发方向,严格落实政策保障,实现了地质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协同共生。其中,洞内灯光项目的升级改造尤为引人注目。工程以世界一流标准设计,采用乳黄色为主基调、多元色彩点缀的方案,既避免过度照明,以柔和光线烘托出“地下宫殿”的流光溢彩,又通过冷光源还原岩石本色,有效减少热辐射对钟乳石自然生长的干扰,成为保护与展示并重的典范。
 
 
从2012年6月织金洞管理局组建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专班,至2014年初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名单,近两年间,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累计投入超2亿元,对园区地质标识标牌系统、地质博物馆、地质广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服务设施实施新建、改建、扩建,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奠定坚实基础。申报过程中,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始终秉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引领开发方向,严格落实政策保障,实现了地质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协同共生。其中,洞内灯光项目的升级改造尤为引人注目。工程以世界一流标准设计,采用乳黄色为主基调、多元色彩点缀的方案,既避免过度照明,以柔和光线烘托出“地下宫殿”的流光溢彩,又通过冷光源还原岩石本色,有效减少热辐射对钟乳石自然生长的干扰,成为保护与展示并重的典范。
 
以世界地质公园为媒: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世界地质公园不仅是地质遗迹的宝库,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世界地质公园促进了生态旅游和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的道路。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山峦叠翠、植被繁茂,绿意盎然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散落其间的村落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优越的自然生态基底与多元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不仅为公园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本期中,我们精选了丹霞山、坎布拉、五大连池三大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典型案例,详细叙述了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 “中国红石公园”的守护与发展之路
 
 
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由680余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体构成的丹霞山,造就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地质奇观。这里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在全球已发现的1200余处同类地貌中,丹霞山地貌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如今,这里不仅因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特殊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地球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布拉青藏高原上的“丹山碧水”
 
 
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正揭开亿万年的地质密码。这里,丹霞峰林与黄河碧水共舞,火山岩记录着远古喷发的壮阔,热贡艺术与黄南藏戏散发着人文光辉。从地质奇观到生态秘境,从非遗传承到多元共生,这座新晋世界地质公园,正以“丹山”为纸、“碧水”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史诗。
五大连池 守护天然的“火山教科书”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如一串璀璨明珠般闪耀。14座火山构成“天然火山博物馆”,5个火山堰塞湖串起地质奇观,更有“世界三大冷矿泉”之一的五大连池冷矿泉滋养万物。这里保留着火山区域生命演变的轨迹,延续着多民族文化,更书写着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翻开这一"火山教科书",尽览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壮美史诗。
 
审图号:GS(2025)4134号
原文选自《地图》杂志2025年第3期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