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赣北人文圣山 优美自然诗篇 | 庐山的地质演化与自然人文特点

上传时间:2024-04-24 10:13 来源:地球杂志 作者:黄韬

简介:

庐山,坐落在赣北大地上的圣山,以雄、奇、险、秀的地貌景观,茂密的森林,丰富多彩的生物,悠久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史,以及积淀几千年的文化闻名于天下。

庐山,坐落在赣北大地上的圣山,以雄、奇、险、秀的地貌景观,茂密的森林,丰富多彩的生物,悠久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史,以及积淀几千年的文化闻名于天下。从2100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描述,到1300年前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中展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再到900多年前苏东坡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觉差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从古代的白鹿洞书院、仙人洞道院到近代的600余栋20余国风格的别墅;从探险家徐霞客撰写的《游庐山日记》,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庐山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可以说庐山不仅是风景之山、文化名山,更是一座科学之山。
 

庐山含鄱口晨曦 摄影/李敏
 
一、两个历史同样精彩
 
走进庐山,就仿佛翻开了历史的书卷。几千年的积累和传承孕育了庐山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风貌。“庐山”二字载入史书可追溯到2100多年前。在庐山南麓的无私村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村落遗址。在庐山西北面的铜岭,发现已有3600年历史的我国最早的铜采矿遗址。
 
庐山素称神仙之庐、方外之域,是佛国禅林、人间净土,是书院重镇、文学高地。道藏在这里发轫,经论在这里衍创,教以山传,山以教显,山教结合,相得益彰,孕育繁衍了独特而丰富的宗教文化,成为庐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靓丽风景。庐山与佛道两教源远流长。很早就有著名道者在此炼丹,如老子、张道陵、陆修静等;最著名的道观有简寂观及道众达3000余人的太平宫。庐山佛教曾极昌盛,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晋代高僧慧远曾创建东林寺,译经讲经。
 

庐山仙人洞   摄影/李忠东 
 
庐山古有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这些古代的高等学府,培育了众多生员。其中,1000多年前创建的白鹿洞书院曾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惠风远播,影响海内外。公元1179年宋代理学家朱熹,修复庐山白鹿洞书院,制定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白鹿洞书院教规》。此外,庐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庐山瀑泉景观、优良的水质,孕育出独特的庐山云雾茶及其制作工艺。
 
庐山几千年的文化史异彩纷呈,而通过地质研究揭开的20亿年地质演化史更是精彩绝伦。20多亿年前,庐山地区处于地壳的伸展阶段,岩浆活动剧烈,最终形成的岩浆岩又经过变质作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大约在8亿年前庐山尚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板块运动造成的古大陆地壳相互碰撞,伴有岩浆侵入及火山爆发,形成了庐山及周边原始山系。在接下来的6亿年时光中,沧海桑田的变换在庐山地区重复上演,冲积平原、陆表浅海的环境交替出现。大约在2亿年前,本区发生了一次造山运动,从此海水一去不返成为陆地。在中生代白垩纪时期(1.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现在庐山东西两侧分别有两条大型左行走滑断层,将庐山剪切成了一个巨大的菱形透镜体,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之后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阶段,庐山形成地垒式断块山,在第四纪冰川到来之时,庐山已经初具规模。
 

庐山犁头尖太乙峰 摄影/李忠东
 
二、庐山的主要地质遗迹
 
庐山的主要地质遗迹可分为六大类:地层遗迹、岩石遗迹、构造遗迹、沉积遗迹、水文地质遗迹以及地质地貌遗迹,其下可细分为断块山构造地貌、变质岩地貌、岩石剖面、区域构造、花岗岩及古火山岩、碎屑岩、嶂谷地貌、冰川刨蚀地貌、冰川堆碛地貌、流水侵蚀地貌、瀑布景观地貌、河流景观地貌和泉水景观地貌等。它们是地球历史的文物,也是地球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仅能让地质学家们穿越时空,还原庐山地区亿万年的变迁过程,更留下一处处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创作的源泉。
 

庐山三叠瀑布 摄影/李敏
 
变质核杂岩——庐山地貌主体变质核杂岩是由戴维斯和科尼两位学者在研究北美西部科迪洛拉山系提出的概念,由呈平缓穹形或拱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底部为一低角度拆离正断层。变质核杂岩是庐山地貌单元的主体,其构成了造山带的核部。在庐山南麓出露有25亿~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此外,变质核杂岩对庐山周围地区成矿具有重要影响。伴随着变质核杂岩内核的形成,在地壳伸展条件下,来自地幔的岩浆带来了大量铜、锡、硫和氟等物质,成为重要的成矿来源。
 
断块山构造——奠定庐山的山形 2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庐山急剧上升,形成现今地垒式断块山形态。庐山两侧山坡较对称,为陡立的断层崖,山坡线较平直,与相邻的谷地或盆地间有明显的转折。这使得庐山整体上以孤山的形态屹立在大江大湖之滨,山体巍峨壮观。
 
冰川遗迹和水文资源——庐山的化妆师如果说变质核杂岩和断块山构造打造了庐山的身材,那冰川作用和水文资源则增加了庐山的颜值。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奠基地,也是庐山冰期的命名地。1931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庐山存在大量冰川沉积物和冰川地貌遗迹,经过深入调查,他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雕琢的“杰作”。冰川作用曾在庐山地区形成冰斗、冰窖、U形谷、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加上后期流水侵蚀、改造和重力作用,使得庐山在“险”和“峻”的特征基础上又增加了“奇”和“秀”。庐山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800多毫米,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岩石中密集的垂直剪切节理受流水和重力作用不断崩塌,导致许多冰川U形谷被逐渐改造成了幽深的障谷和巷谷。谷地、断崖地貌和流水的组合,形成近百处名泉、瀑布,遍及山上山下。有被唐代诗人李白赞美过的香炉峰瀑布,有令人神往的三叠泉、乌龙潭、黄龙潭瀑布,还有自唐代就开发利用的医疗温泉。

庐山乌龙潭 摄影/李忠东
三、庐山的生物多样性
 
庐山的秀美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物。庐山植被良好,全山森林覆盖率76.6%。20世纪30年代由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啸创建的中国第一座亚高山植物园,目前园内植物种类已达3400多种,以庐山命名的有49种,是地球同纬度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庐山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突出,全山有昆虫类2000余种,以庐山命名的有33种;已记录的脊椎动物有342种,其中鱼类17种、哺乳动物40种、鸟类219种、爬行动物42种、两栖动物24种。
 

庐山植物园 摄影/卫斌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创建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植物濒危机制与生态适应机理、迁地保育、资源发掘与高效利用研究。此外,设立了25公顷亚热带亚高山森林监测大样地研究平台,聚焦碳氮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建成了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科研综合观测塔、气象观测场、水量平衡场等野外设施12处,大小固定样地10个,开展鸟类资源动态监测、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病虫害监测等自然生态监测工作。完成了珍稀植物、蝶类资源、大型真菌3项专题调查,并出版了《庐山珍稀植物》《庐山大型真菌图鉴》和《庐山蝶类志》等自然生态研究专著。
 

庐山日晕下的瀑布云摄影/李敏
 
庐山是风景之山、文化之山,更是一座集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水文学等众多学科于一身的科学之山。1996年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宝贵遗产,值得全人类予以珍视与保护。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