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葛良胜
博士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工程学科拔尖人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科拔尖人才和学习成才标兵,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988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地质大学地质矿产专业,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参加工作。曾任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室主任、科技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武警黄金指挥部副总工程师,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长期从事区域成矿学、找矿勘查地质学和矿床学研究。近十年来,提出并开辟军事地质调查支撑战场环境保障,地表基质调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新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主持或参加国家、军队及省部级科研和生产项目40余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荣获自然资源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自然资源部“十二五”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等荣誉称号。
从北纬53°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到南海华阳礁,从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再到东经73°的新疆帕米尔高原,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遍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就是地质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独属于他们的“浪漫”,同样也成为葛良胜难以忘怀的勘探之旅。
一生苦累,但乐在其中;一生奔波,但享受着自然;待遇不高,但精神上很富有,一把地质锤,一枚罗盘和一个放大镜——随身携带地质勘探“三大件”,地质人真切又详实的形象就这样被勾勒出来。
作为长期从事区域成矿学、找矿勘查地质学和矿床学研究的专家,葛良胜自高考后误打误撞打开地质勘探领域的“大门”,自此便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道路上一直走到了今天,哪怕是即将到达退休的年龄,他仍然每年都会去野外搞调查、做研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
既是绝美无比又是风餐露宿的荒凉工作环境与深埋地下、具有重大意义的矿藏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在葛良胜看来,这样艰苦的工作很多人可能都看不上,但自己回想起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光,自豪感油然而生,甚至会成为他“炫耀”的资本。
喝过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小沟里深褐冰凉的水,吃过青藏高原拌有牛、羊毛的面条,在无任何依托的情况下爬到海拔6200米的地方寻找矿床,在大风大浪的南海上“摇晃”7天,只为踏上中国最南端的领土,考察岛礁建设成果。即便如此艰苦卓绝,可作为地质人,葛良胜他们依旧能够“苦中作乐”,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责任,更是使命。
一把铁锤走世界,阅遍群山始见金。从1984年考入河北地质大学地质矿产专业,40年来,葛良胜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为国家找矿。不论是在原武警黄金部队,还是在如今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也不论是提出地质构造环境成矿专属性新理论,发现并命名藏北甲岗雪山、内蒙古毕力赫II号矿带等大中型金多金属矿床,还是开辟军事地质调查支撑战场环境建设、地表基质调查支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新领域,他始终牢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而这也是他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
正如他在甲岗雪山找矿有感所作的诗句——黄金战士多壮志,不见金山不回营!
2021年葛良胜在青海西宁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现场
与地质的不解之缘:山里青年艰难走进了地学高等学府
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腹地,葛良胜就出生在潜山县(现潜山市)的一个典型的山村。著名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坐落于此,这里也是有名的革命老区,风景优美、生态良好,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最晚一批脱贫的地区。
不过,那里却有一所非常有名的县级高中——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葛良胜说,因学校建在大别山脚下的一处烈士陵园内,其“以陵佑校、以校护陵”、崇军尚武的特色非常鲜明,学生们历来以考上军校、参军报国为荣。
葛良胜当时也想上一所军校,因为这是山区孩子们的梦想,但苦于当时学习成绩一般,他根本不敢报考军校,所以即便现在回想起来,他仍有些无奈。不过,好在后来硕士毕业他被分配到武警黄金部队工作,兜兜转转还是穿上了那身向往的军装,所以,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一切都好似冥冥注定。
自小在大山里长大,不是和林草打交道,就是和不会说话的山水石头亲密接触,尤其他的出生地——水吼乡山岭村,从名字中也能看出不是山就是水,而地质学正是要揭示山水演化、石头形成奥秘的科学,或许这也注定了他与地质勘探的不解之缘。
在高考填志愿时,葛良胜受同村一位在河北廊坊当兵亲戚的“引导”,稀里糊涂地填了一个连学校在河北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其实,当时他对上大学并没有多少把握,但高考成绩下来后总体上还可以。“上大学没问题,回去等通知吧。”学校老师的这句话让他别提有多高兴了。在接下来的整整一个假期,连同父亲、兄弟帮忙,他们一共挣了不到160块钱。开学时,父亲将这些钱全给了葛良胜,除留出少部分要买票的钱外,其他的都让他缝在内衣里,成了上大学的全部费用。而他也是揣着这些钱,挑着家当,在父亲的亲送下,第一次真正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县城。
从家里出发,先是翻山越岭走路,再多次换车才到达合肥汽车站,然后再辗转乘火车,最终才到达了学校。就因为路途遥远且多次辗转,大学期间7个寒暑假,葛良胜只回过3次家,因为这样不仅能节省路费,还少些奔波。毕竟家里的经济情况实在不好,所以,他仅有的一床被子用4年,几套衣服来回来去穿,勤俭节约成为习惯,也贯穿着整个大学生涯。这也为他日后在祖国大地上不怕吃苦、奔波找矿,打下了前期基础。
好在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他的成绩总能排在年级和班级前列,几乎每个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而这也成为他努力学习的动力。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他成为学校开展双学士学位试点教育中班里首批攻读第二学位(经济管理专业)的两名学生之一。可临近毕业时,他又“阴差阳错”考上了著名地质学家邵克忠教授的研究生,不得不放弃双学位的学习。就这样,一路学下来,他对地质学越来越感兴趣,这也为他后来在地质找矿领域提出复合造山成矿论、金属成矿的成矿环境专属性、岩浆型金矿床等新观点或新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葛良胜在青海盐湖集团调研
找矿勘查: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作为一名地质人,葛良胜对地质工作的总结是:人不想去的地方,他们去了,人想去的地方,他们也去了,这就是地质人的一般工作之旅。
他解释,所谓人不想去的地方,是指那些交通十分不便、环境特别艰苦、经济特别落后的地方,不仅没有人烟,日常生活困难,甚至可能就是生命禁区,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和保障,一般人是不会去的。但对地质工作人员而言,如果工作需要,即便再苦再艰难,也要尽可能克服困难,到达现场。
他的话语铿锵有力,而那些人们“不想去”或是不能去的地方他还没少去。在葛良胜看来,地质调查工作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工作,对于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国土环境安全、服务国防和民生建设、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等稳边、富边、固边、兴边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理应走在其他工作的前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武警黄金部队作为一支职能特殊、任务特殊、编成特殊、组成特殊、管理特殊的地质队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先后在偏远的地区部署和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多样化目的的地质工作。其中让他难忘的一次勘探之旅就是在藏北地区发现并命名甲岗雪山具大型资源潜力的钨钼多金属矿床。
1999年底,国家启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葛良胜奉命在西藏地区申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其中,甲岗雪山地区是西藏冈底斯项目重点部署工作的三个地区之一。高寒缺氧、环境极为恶劣,在葛良胜的记忆中,雨雪冰雹、风沙浓雾、陷车坏车的情况经常碰到,好在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至今,他仍记得第一条沟跑得最深。因为正是这一次他在见到甲岗雪山峰顶延下来的冰川后,在没有携带任何氧气装备的情况下爬到了海拔6200米,直到无法再攀登。而没想到的是这一高度竟然成为“绝唱”,因为葛良胜之后再也没有超越过自己的这个纪录。
当跑到第三条沟时,他们在沟里发现几块当时以为是含电气石的花岗岩和石英脉转石,回来认真一看,才确定是黑钨矿。之后,再次去勘探,就发现宽约2米左右的石英脉和围岩的花岗岩里,黑钨矿、辉钼矿晶体粗大,十分明显且耀眼。其中黑钨矿自形程度高,呈长柱晶簇状,辉钼矿呈菊花状集合体,周围一望,石英脉具有一定规模,再往前走,几条近平行的脉体依次出现,虽然多处被山坡上滑下来的坡积物盖住,但总体产状可见且稳定。这时,葛良胜心里知道,一个新的钨钼矿床可能被发现了。
虽然勘探期间他们所经历和遇到的困难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但好在都被他们一一克服了,最终实现了冈底斯山中段北坡内生金属矿床找矿“零的突破”。作为藏北地区发现的首个钨钼铋多金属矿床,既验证了区内钨地球化学块体存在的真实性,进一步丰富冈底斯成矿带成矿类型,还拓展了找矿思路和空间,预示该区具有更大的战略性矿产找矿潜力……这一点也为后来的找矿勘查工作所证明。
在葛良胜的地质勘查之路上,除了要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身体上无法想象的劳累外,被质疑或是不被看好的心理压力同样也不少。但坚定如葛良胜,依旧会用扎实的理论和坚定的信念证实自己的观点。在内蒙古毕力赫金矿II号矿带的发现并命名就是如此。
2005年,面临着资源枯竭困境和倒闭危机的毕力赫金矿,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找到葛良胜请他们开展接替资源勘查工作。依据葛良胜的地质知识,再结合化探短剖面测量成果,在选定的II号带内先后布置了6个钻孔,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以致整个矿山的人员从上到下都人心惶惶,相继跳槽。但葛良胜初心未改,在征得矿山同意的前提下,顶着压力又布下了第7个钻孔。正是这一钻发现了总厚度达50多米、最高金品位52克/吨的金矿体,揭开了毕力赫金矿II号带的神秘面纱。
一个大型隐伏(矿体顶部距离地表最近约40米)金矿床就此诞生;一个眼看着就要关闭的矿山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一批需要另谋生路的普通职工,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
就这样,一次次跋山涉水,一次次翻越山岭,一次次风餐露宿,只要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包括葛良胜在内的地质人永远都是义无反顾的。
与同行在班公湖湖边合影(中)
地质调查:服务国防和粮食安全
国家跨军地改革启动后,为了突出黄金部队“姓军为战”的职能作用,葛良胜大胆提出了黄金部队开展军事地质工作,服务支撑战场环境建设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军队首长的高度肯定。在各级首长的支特下,牵头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需求调研、体系论证和顶层谋划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军事地质要素纳入全军战场环境保障体系,成功举办我国首届地质调查军民融合论坛,有序启动军事地质调查工作试点。目前,军事地质作为战场环境保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正在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2018年,原武警黄金部队整体移交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党中央赋予了包括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军民融合地质调查等在内的全新职能使命。葛良胜被任命为该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新时代新征程,他又围绕新职能使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创新。瞄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先后提出并谋划推动了地表基质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等新领域工作。
坚守信念,地质报国,这就是地质人的初心,而善于前瞻思考、探索创新的葛良胜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责任与使命。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5年第01期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