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简介:
孟宪民,矿床地质学家。1900年2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9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孟宪民于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 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校,后到...
孟宪民,矿床地质学家。1900年2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9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孟宪民于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 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校,后到该州虎城铅锌矿业公司做矿山地质与采样化验工作。1926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班,1927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夏回国,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1946年任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采矿系系主任。自1952年起,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成岩成矿研究室主任。曾任《地质论评》编辑主任,《地质学报》编委会主任、主编。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孟宪民毕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在矿物学、岩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他对矿床地质调查研究的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对若干矿床成因及矿物学的研究有重大的建树。20世纪30年代他在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对锰矿、辉钼矿、铜铁矿、铅锌矿、锡矿等进行了调查,发表了5篇研究报告,其中他与张更联名发表的《湖南临武香花岭锡矿地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该文论述了51种矿物,以及主要造岩矿物——锡石伴生的矿物共生组合、矿脉系统与花岗岩侵入体之关系,花岗岩浆之成因与性质。1954年,他提出香花岭有可能发现条纹岩型铍矿,1957年率队考察香花岭,在考察过程中,黄蕴慧发现了含铍新矿物——香花石,在中国地质学与矿物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孟宪民在云南个旧锡矿开发和地质研究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陈恺、何塘三人合著《云南个旧锡矿地质述略》 (1937),对该区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和矿床成因作了精辟分析论述。1943〜1946年他又对个旧锡矿作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先后发表了《中国之锡矿》(1937)等5篇论文,进一步指导了个旧锡矿的开发。他亲自规划设计了该锡矿的采运工程,于1945年建成两个采矿竖井,现在仍为主要采矿井。1953年,他向地质部报告建议探采砂锡方案,经实施使个旧锡矿产量大增。
孟宪民对云南东川铜矿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确定昆阳群(即含铜浅变质岩)早于南方震旦系,并弄清了铜矿在落雪、因民和汤丹全区都是成层状沿民紫色层与落雪灰色层之间的过渡带产出,其成果体现在合著的《云南东北部东川地区地质》一书中。他对东川铜矿多次进行考察,1962年提出东川铜矿不是岩浆热液型成矿而是同生沉寂的层控矿床的理论,他的看法亦为钻探所证实。
孟宪民是我国最早运用矿物微量分析的学者。1943年他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高层崇熙教授合作研究出矿物微量分析方法并编写出《矿物鉴定的微化学方法》,该书阐述了岩石矿物中55种元素的化验方法。经他的大力倡导,微化学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孟宪民勇于创新,不囿于经典的岩浆热液成矿说。在找矿思想上,他摒弃了“沿小侵入体找矿”的看法,提出同生沉积-火山成矿论,主张“沿层找矿”,积极倡导同生论和层控床学说,是中国层控矿产研究的先驱。他的主要论点集中反映在他于1963年发表的《矿床成因与找矿》(1963)、《矿床分类与找矿方向》(1963)两篇论文之中。1964年他翻译出版了《矿床同生说译文选集》。1966年,发表了《某些金属矿的找矿方向和方法的初步经验》(合著),文中提出的找“层状矿”的思路,对实践很有指导意义。他的同生成矿论和沿层找矿的思想,得到国内外地质界普遍赞扬与钦敬。对矿床成因的研究,使他追溯到花岗岩的成因问题,他认为花岗岩“有定有底”,而且有些事火山成因,他支持“花岗岩化”理论,并于1965年出版了专著。
20世纪50年代,孟宪民认为稀有元素矿产资源对我国未来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50年代他预见性地向前苏联派出了考察稀有元素矿床的技术人员,为在我国开展此类矿产的调查研究培养了技术骨干。他相继发表了《评论稀有及分散元素的地球化学及找矿方向》(1958)、《铌钽的经济地质》(1962)等论文。60年代又相继派出了丁孝石、高纪生等人去广东等地,白鸽去内蒙古,相继找到了铌钽等矿产资源。
孟宪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讲授地质矿产学课程,他的启发式教学和注重实习、实践,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许多学生成为院士、专家、教授和各地质勘查部门的骨干。
孟宪民一生撰写了60余篇论著,在地质教育和地质矿产学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本文引自《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 国土资源部《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编委会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