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的风掠过平泉嶙峋的岩壁,吹过敖汉旗齐膝的荒草。在这片寂静的土地下,沉睡着矿产资源的秘密。当传统勘探手段被山势阻隔、难以抵达时,河北省地矿局地质二队的“空中尖兵”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准与细致,与深地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
一、一把无磁的螺丝刀:全系统无磁化设计
在内蒙古敖汉旗某铁矿项目驻地,技术员孙玉良正小心翼翼地将国际先进的MagArrow激光铯光泵微型磁力仪安装到无人机挂架上。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稳而轻,最后一步,是用一把特制的无磁螺丝刀轻轻拧紧接口。
这把看似普通的工具,其实是精准数据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要捕捉地下几百米深处矿体产生的微弱磁信号,任何一点磁性‘噪音’都可能让数据失真。”项目负责人马文杰解释道,“从螺丝刀到无人机的每个部件,全系统无磁化设计,就是为了听到大地最真实的‘心跳’。”
在无人机航磁作业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贯穿始终——从设备组装到数据采集,每一次调整、每一组参数,都必须精准到毫厘。
二、飞行未动,侦察先行
平泉的山地多险,风电机、高压线等设施错落其中,是航线设计的“隐形杀手”。
“在主力无人机升空前,我们总要先派出‘侦察兵’。”马文杰指着远山说。
这架轻巧的大疆 Mavic 3,会沿预定航线低空飞行,实时回传地形影像。操作员则像在屏幕上“扫雷”,逐一标记潜在障碍的位置与高度。
“侦察机带回的信息,是航线设计的黄金法则。”马文杰补充,“只有先把风险摸清楚,后续主测无人机才能在复杂地形中‘贴地仿飞’,自动调整高度,既安全又精准,保证磁力仪始终与地面保持最佳相对距离。”
无人机像一只目光敏锐的鹰,掠过山脊与沟谷,在风中描绘出大地的磁场曲线。
三、极致精准,叩开深地之门
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执着与风险的精控,让地质二队的无人机航磁技术在两大项目中大放异彩。
在平泉项目区,团队依托“多基站接力”和“仿地飞行”模式,跨越巨大高差,实现了复杂地形的无缝扫描,作业效率提升数倍。在敖汉旗矿区,借助“侦察兵”清障与优化航线,无人机克服了信号盲区,实现数据获取率100%。
经过后期精细处理,磁异常边界与有效信号清晰呈现,为资源储量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这套融合创新思维与极致工艺的航磁技术体系,正在成为深地找矿的“金钥匙”。
他们以铁翼巡天,以科技作笔,在万里山川间绘制出属于新时代地质人的“磁谱蓝图”。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