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燕山南麓,几辆越野车和一辆皮卡颠簸驶入台头岭。车上坐着河北省地矿局地质二队的队员们,他们此行是为开展河北省迁安市台头岭航磁异常查证,揭开航磁图上一片神秘异常,寻找可能存在于地下的铁矿资源。
一、探寻异常:从色块到测点
飞机捕捉的磁场波纹,在图纸上只是抽象的色块。对地质人来说,它可能是意味着铁矿床,或者,也可能只是其他的干扰项。要排除干扰,就要走进现场,去探寻台头岭厚重的地层之下的秘密。
项目组亮出利器:ZSM-6相对重力仪、PMG2-C质子磁力仪。重磁并行,只为绘出地下“解剖图”。“重力仪能测量岩石密度的差异,磁力仪则能捕捉地质体磁性的变化。”技术负责人耿东阳解释道。“两者结合,为异常查证提供了双重保障。”
5月至6月,队员们在沟壑和陡坡间艰难跋涉,肩扛重仪器布设测点。定点、调平、读数、记录……这些动作每天要重复上千次。天气炎热尚能忍耐,最怕山上的雷阵雨。每当骤雨来临,大家第一时间会合力遮护设备,避免受潮损坏,同时也注意彼此安全撤离。操作员马文杰说:“数据来之不易,每个数字都要保护好。”
有时测点深藏于荆棘丛或峭壁之后,驾驶员孙玉良、李伟、刘玉军便凭经验和车技硬生生“啃”出便道,或与队员们一起肩扛手抬,把仪器护送到位。“没有老孙他们开路,再好的仪器也发挥不了作用。”耿东阳感慨。最终,数千个重力、磁法测点数据被完整采集,如同一片片密码碎片,静待破译。
二、数据破译:让大地透明
外业结束后,大量读数汇入后方的数据战场。剔除地形起伏带来的“杂音”,校正仪器随时间的漂移,进行复杂的反演运算……仅重力数据校正这一环节,就耗费了数个通宵。
面对地下构造叠加、异常有多重解释的难题,前期重力+磁力联合作战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先用磁法勾勒磁性体的轮廓与走向,再用重力推断其密度、规模和埋深,相互印证,层层锁定目标。
随着演算深入,一幅地下三维物性结构模型逐渐显现。它为地质队员解开了地下的秘密,不仅能勾勒引发航磁异常的深部地质体形态,更能揭示其性质,为后续钻探标定精准靶心。
“过去更依赖经验,现在是数据说话、模型指路。”地球物理所负责人杨再立盯着成果图,语气笃定。
三、山岭回响:人与大地的对话
仪器在山岭间不断运转,数据一项项汇总,而真正支撑这项工作的,是那些在烈日和风雨中坚守的队员们。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最终的成果图。
这次查证既有技术上的攻关,也有野外反复测量的辛苦。一步步测点、一次次记录,才让原本模糊的航磁异常逐渐变成清晰的地下蓝图。
队员们连夜工作,引发周围村民的好奇围观
“当航磁异常变成一张清晰的远景图时,之前的辛苦和坚持都算有了回报。”耿东阳说。
技术帮助我们看清大地的内部,而真正让工作继续走下去的,是大家一步一步的坚守。这次查证,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任务,更记录了地质人用脚步和汗水完成的努力。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