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一大波老照片!关于“四二九”地质勘探队,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上传时间:2025-03-03 10:57 来源:东楚晚报 作者:陈子才

简介:

    尖林山   尖林山是一座位于铁山铁门坎与象鼻山之间的小山,  自1877年(即光绪三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汉冶萍公司曾在铁山地区组织多次查勘工作,中外地质专家认为尖林山是没有矿石的“空白地带”。

尖林山
 
尖林山是一座位于铁山铁门坎与象鼻山之间的小山。
自1877年(即光绪三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汉冶萍公司曾在铁山地区组织多次查勘工作,中外地质专家认为尖林山是没有矿石的“空白地带”。
1952年5月1日,中央地质部组建“四二九”地质勘探队,再次开启了大冶铁矿的地质勘探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在党的领导下,“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的队员们,在黄石爬山越岭,风餐露宿,揭开了尖林山地质之谜,在黄石的城市发展史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的记忆中,2005年的一个场景令他记忆深刻。当时,时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裴荣富,到访大冶铁矿,在一幅标注“‘四二九’地质勘探队队员视察矿石”的老照片前,老院士泪眼婆娑。
阎红勇几番询问,裴荣富道出了一段深埋心底的故事。
1952年至1954年,裴荣富曾随“四二九”地质勘探队来到大冶铁矿,从事勘探工作;工作完成后,裴荣富很快辗转祖国大江南北,投入到新的任务之中。“他告诉我,因为工作需要,经此一别,他和‘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的很多队友,再也没能见上一面。”阎红勇说。
史料记载,“四二九”地质勘探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新中国的第一批女地质队员也同期在黄石诞生。
 
“地质之谜”
 
尖林山,一座位于铁山铁门坎与象鼻山之间的小山,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尖林山并不被人所熟知。
 
尖林山
 
1877年(即光绪三年)至上世纪30年代,汉冶萍公司曾在铁山地区组织过多次查勘工作,以进一步估算矿区的矿石储量。参加查勘的技术人员,有来自英、德、比、日等国的专家,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等人。
一时间,中外地质学家汇聚铁山,踏遍了矿区的山山岭岭。可令人不解的是,铁山地区的多个矿脉存在相互连接的关系,唯独象鼻山与龙洞之间的尖林山未发现矿,被断定是没有铁矿存在的“空白地带”。
在此期间,大冶铁矿矿区各山头都曾先后动土采掘,唯有尖林山无人问津。
黄石市“汉冶萍”历史专家、大冶铁矿原矿志办主任马景源曾在《孙健初与尖林山“地质之谜”》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6年夏,地质专家孙健初奉命到大冶铁矿进行地质勘察。在矿脉突然“中断”的尖林山,孙健初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写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湖北大冶铁矿》一文。文中详细描述了大冶铁矿矿物的分布、矿物的组织和围岩蚀变,推断尖林山附近区域有潜伏矿体存在,并拟定四个孔位,建议钻探。遗憾的是,因抗战爆发,孙健初的推断没有得到证实。
《大冶铁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华中地区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钢铁厂,并初步肯定大冶铁矿可作为华中新建大型钢铁厂的原料基地。此后,更多新中国的地质专家来到铁山,试图揭开大冶铁矿的矿床地质之谜。
 
成立“四二九”地质勘探队
 
大冶铁矿矿区及大冶鄂城地区到底有多少矿物蕴藏量?尖林山潜伏矿体是否真的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尖林山的“地质之谜”备受地质学家和各级党政领导关注。
时间来到1952年。当年5月1日,中央地质部决定,组建“四二九”勘探队,再赴铁山,并要求“四二九”勘探队在铁山矿区以钻探为勘探手段,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提交6000万吨以上的铁矿石。
《古矿百年话沧桑》一书中解释:“四二九”中的“四”代表中南区,“二”代表详查工作,“九”代表第九队,意即中南区地质详查工作第九队。“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的队长为程裕淇、副队长为戚涛,大部分成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近日,记者曾数次前往铁山探寻“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的工作轨迹。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工作人员许士强的带领下翻越了尖林山。如今,尖林山上郁郁葱葱,草木之间,曾经的矿采车间和采矿遗迹依然清晰可见一栋老旧的办公楼矗立着,外立面爬满了绿植。
 
尖林山上的生产痕迹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写下了‘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的痕迹。”许士强说,“四二九”地质勘探队成立以后,一台台苏制钻机很快搬上了各个荒凉的山头,沉睡多年的铁山喧闹起来了,隆隆的机器声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日夜在山间回荡。
《大冶铁矿志》还记载:
对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在铁山地区进行大规模勘探是第一次。加之铁山矿区被日本侵略者破坏得千疮百孔,留下的资料错漏百出,填的地形图连山头方位都对不上,勘探工作困难重重。
作为全队带头人的程裕淇和戚涛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用日本侵略军在铁山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队员,激发起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并运用苏联的先进经验,很快展开了全面工作。
 
立下赫赫战功
 
“四二九”地质勘探队在铁山具体如何开展工作?
 
四二九地质队在进行矿床地形地质测量
 
《大冶铁矿志》记载:
“四二九”地质勘探队将整个工作分作三步走:第一步是重测矿区地形图,钻探、取样,探明已知矿体的矿质和储量。对尖林山进行物探,确定尖林山潜伏矿体的远景详价;第二步,在尖林山进行钻探和典型的岩矿光片研究工作;第三步,掘进四条检查坑道,刻槽取样,采取选矿试样,充实开采技术指标的资料。
据马景源考证,目标确定之后,“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的队员们便背着沉重的仪器。冒着酷暑严寒,整天奔波在高山深谷之间。刚从大学毕业的王光天、周维屏、董新菊、敖玉等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女地质队员,也和男队员一样,爬山越岭,风餐露宿。
 
四二九地质队员在研究钻探地质情况
 
采访中,记者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大冶铁矿志》中发现了多张记录“四二九”地质勘探队风采的历史老照片。
一张名为“‘四二九’地质队员在探矿休息时观察矿石”的老照片重现了两名地质队员坐在山头间,仔细观查矿石的场景;
 
 
一张名为“‘四二九’地质队搬迁钻机”的老照片则显示出“四二九”地质勘探队通过肩挑背扛,将钻机搬上山头,在艰苦条件下进行地质勘探;
 
 
还有一张1954年3月摄于铁山的合影则留下了中央地质部“四二九”队测绘组共计60名队员的面孔,其中,女队员8名。
 
四二九地质队员在观察鉴定岩芯
 
1954年3月,“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结束详查,大部分队员立即转移到其他地方,开始了新的战斗;同年7月,“四二九”地质勘探队撤离铁山,矿山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四二九地质队员在研究岩芯
 
《大冶铁矿志》数据显示:“四二九”地质勘探队查明大冶铁矿总储量为103248(千公吨),纯铜储量为602(千公吨),揭开了尖林山地质之谜,打破了外国学者称尖林山为“空白地带”的论断。
匆匆而来,匆匆而走,“四二九”地质勘探队,在黄石的城市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大冶铁矿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重建后的大冶铁矿,开始承担更多的供矿任务……
之后不久,华中钢铁公司改组,成立武汉钢铁公司(简称武钢)。此时,新中国的工业迅速恢复,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阎红勇说,如今,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区已转入地下开采,但其矿石的蕴藏量、开采的相关技术指标,仍建立在“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的《勘探报告》基础上。“事实上,如今大冶铁矿的生产仍与‘四二九’地质勘探队有关。”他补充。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