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的矿调科普日记

上传时间:2025-11-14 10:53 来源: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

简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间的薄雾,照亮横头镇的驻地时,新的一天的勘探工作已然开启,这里是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太平幅、申家店幅矿产调查”项目组。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间的薄雾,照亮横头镇的驻地时,新的一天的勘探工作已然开启。这里是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太平幅、申家店幅矿产调查”项目组。现在,请随我走进矿调基础工作手段——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一场解读大地密码的科学探索。
 
土壤采样,捕捉元素的迁徙密码
 
我现在正手持GPS和取样袋,穿行在茂密的林海间,采集土壤样品。样品采集极有学问,因为深埋地下的矿体,在亿万年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其中的成矿元素(金、银、铜、铅、锌等),会像烟雾一样,极其缓慢地向地表扩散运移,在覆盖的土壤碎石层中形成一股看不见的“元素气流”,我们称之为地球化学异常。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就是通过系统采集地表之下的土壤、岩屑样品,捕捉这股“气流”,从而反向推断深部是否存在矿体。
很多人问,在卫星时代,为什么还要一群人在山里“挖土”?我们的工作,远不止“挖土”那么简单。如果把整个矿产调查比作一场宏大的侦探剧,那么1:5万地质填图就是梳理整个案件的“背景环境”,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就是寻找犯罪嫌疑人留下的“指纹”和“DNA”。
“比例尺”就是我们的精度:1:5万是中小比例尺。图上1厘米,实地500米。在这个精度下,我们能清晰描绘出太平屯、申家店附近的主要地貌特征。我们的目标是在700多平方公里的工作区内,不漏过任何一丝矿化线索。
 
标准规范,是与大地对话的“科学语言”
 
“挖土”时要带上随身“四件套”:GPS、记录仪、野外记录本、取样袋。
可不是随意挖!我们严格按照布设的333米×333米的采样网格,利用GPS导航精准到达每一个设计采样点,每一个点都有自己的唯一编号,对应着地图上的一个精确坐标。
可不是挖什么土都行!采集部位要求在C层上部,即基岩上部的风化碎屑土层。这里的层位接近基岩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最能代表元素从基岩中迁移上来的原始信息。采样坑的挖掘,要的是标准层位,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在每一个点位上,我们用记录本详细描述取样位置、土壤类型、岩性、矿化蚀变等信息;拍摄采样过程,确保操作全程留痕;最后装袋,要确保每份样品原始重量大于1000克,以保证过筛后净样大于300克。
 
 
 
分析测试,解译看不见的“化学密码”
 
采集土壤样品,只是第一步。它们会被精心晾晒、揉搓、加工、过筛、装袋,然后送往院实验室,进一步加工、分析。
在那里,实验员同事会利用先进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设备,对样品进行十余种元素的精确分析。最终,我们得到的不再是一袋袋土,而是大量的元素含量数据。
接下来,我们项目组的技术人员会运用专业的GIS软件,将这些数据转化成一张张五彩斑斓的地球化学图。图上的一片红色、黄色、蓝色等区域分别代表这元素不同含量分布地段,通过分析研究,可提取有用的致矿信息,那或许就是深部矿体向我们发出的微弱信号。
 
 
找矿立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黑龙江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我们的前辈曾在这里发现了众多宝藏。如今,我们肩负“新的找矿突破”使命,探寻那些被厚厚土层覆盖、在地表毫无踪影的矿体,从而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找矿立功。这是一个层层递进、多技术融合的完整体系。
工作始于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路线地质调查,它们如同“扫描镜”,帮助我们在广阔区域内初步发现元素异常和矿化线索。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在重点区域开展异常查证工作,通过1:1万-1:2万地质简测、土壤测量、高精度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等工作,进行立体化的面积性查证。这相当于同时使用了“化学探针”“电法眼镜”和“磁力雷达”等多种设备,从不同维度探测地下奥秘,精准解剖异常范围。
整个工作过程中,资料综合整理和研究贯穿始终。从编写实施方案到野外数据整理、制图,再到最终编写报告、资料归档,每一个环节都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确保提交一份沉甸甸的找矿答卷。
所以,当您在地图上看到“太平幅”“申家店幅”这些字样时,希望您能想到,有一群来自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的年轻人,正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用科技解读着大地的密码,我们挖出的每一锹土,分析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在为龙江、为国家的未来,增添一份厚重的底气。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