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高海拔地区常见的‘红衣’红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上传时间:2025-10-30 10:48 来源:毒董地质

简介:

特殊的红色石头,只有在高海拔地区才能出现的一种靓丽景象,此种现象在四川的海螺沟尤为壮观~~此照片拍摄于错那县,海拔为4342m   海螺沟的红石滩(照片来自网上,侵删)   观察发现,红石头的红色来自表面薄薄的红色物质,它仅依附原生岩石自然生长,近年在部分河谷生长加快,且多分布于海拔 2000-4000 米处,带离原生环境会逐渐褪色变绿。

特殊的红色石头,只有在高海拔地区才能出现的一种靓丽景象,此种现象在四川的海螺沟尤为壮观~~此照片拍摄于错那县,海拔为4342m
 
海螺沟的红石滩(照片来自网上,侵删)
 
观察发现,红石头的红色来自表面薄薄的红色物质,它仅依附原生岩石自然生长,近年在部分河谷生长加快,且多分布于海拔 2000-4000 米处,带离原生环境会逐渐褪色变绿。由此初步判断红色物质是生物,网上则有苔藓、地衣、藻类三种不同观点。
 
海螺沟的红石滩(照片来自网上,侵删)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团队,耗时两年多,通过分子实验及 DNA 与生物基因库的数据比对,最终确定红石表面的红色物质是原始藻类 —— 约利橘色藻(Trentepohliajolithus)。魏江春院士曾在央视节目中解释,该物质并非地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显微镜下可见共生组织结构;而红石标本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一串串枝状排列且有分叉的形态,这是藻类特征,这些细小个体组成生物毡毯覆盖在石头表面,便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红石。
魏江春院士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拓者。从零起步,他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地衣标本室,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衣型真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基本生物学分析,从中发现大量抗逆基因和“沉默基因”,并破解其激活机制;他提出“沙漠生物地毯工程”,为治沙提供新路径。魏江春推动中国地衣学科完成了从“一人独行”到“世界领跑”的跨越。
下面这些红石是作者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3800处发现的。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