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江苏: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上传时间:2025-09-16 10:34 来源:矿业界

简介: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余村的一点“星星之火”,已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燎原之势。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余村的一点“星星之火”,已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燎原之势。
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效不断凸显。
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江苏省地质局、江苏省林业局开展的“‘两山’理念在江苏”主题采访活动在南京启动。笔者跟随采访团一起感受江苏如何将“强富美高”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一、从“露天堆放”到“吃干榨净”
 
仲夏时节,走进国内唯一特大城市中的矿山——南京宝地梅山产城发展有限公司梅山铁矿,矿区内干净整洁、花木繁盛、空气清新,不禁让人感慨“这里根本不像个矿山”。
“梅山铁矿年采选综合生产能力达400万吨,每年产生的粗粒级废石和细粒级尾矿约260万吨。过去,我们都是将尾矿通过管道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尾矿库露天堆放。尾矿的大量堆存,一方面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会破坏周围生态环境。”梅山矿业副总经理严刘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
严刘学称,近年来,公司针对尾矿这种工业固废,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攻关,成功解决了细粒级尾矿压缩脱水难题。自2021年开始,梅山矿业将磨选后的湿尾矿全部作为产品销售,每年创收4500余万元,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
梅山矿业的探索和尝试,远不止于此。
众所周知,矿石开采出来之后,需要用选矿药剂对矿石进行加工,以浮出硫化物等杂质。“传统的黄药浮选技术具有刺激性臭味,会对矿区周围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作为城市中的矿山,梅山矿业将刀刃对准了传统的选矿药剂,组织技术骨干,联络高校科研人员,历时半年,成功研发了绿色环保无味药剂。新型药剂使用后,梅山矿业虽然每年增加了300多万元的成本,但最大限度降低了矿山生产对周边社区的影响,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更高期待。”严刘学说道。
选矿药剂的改良升级,不仅仅是梅山矿业在环保管理上的主动作为,更折射出的是新时代矿业人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
绿色发展是要求,也是出路。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四级调研员王立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江苏省绿色矿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跨越,仅‘十四五’期间新增82家绿色矿山,‘花园式’矿山比比皆是,呈现出‘矿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美丽画卷。”
 
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二、从“不毛之地”到“林海绿洲”
 
“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漫天沙;蚊子都比苍蝇大,百脚毒蛇满地爬。”这首曾流传在江苏东台地区的民谣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1965年10月,唐锦富、徐同生、徐克勤等18张年轻的面孔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他们便是后来被誉为“十八勇士”的东台沿海首批拓荒人。作为“十八勇士”之一的唐锦富回忆道:“这一带当时只有一户人家,到处是茅草,在草田里随便一走,就能碰到獐、草兔、鹤、刺猬等动物。食堂后面的池塘水碱太重,烧的茶水都是青色的,从县里送来的咸菜是我们唯一的蔬菜。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有几个年轻人头发都白了。”
面对如此极端的自然条件,想要在这片6.8万亩、含碱量2‰的荒滩上成功种活一棵树,进而构建起一座生机勃勃的林场,其挑战之大,超乎想象。仅仅靠满腔热情和不畏艰苦还不够,还需要智慧。
据原东台林场场长朱龙山讲述,改造盐碱地的首要任务是“改碱”,在当时,干部林工们齐上阵,顶寒风开塘挖沟,冒烈日引水排碱。他们在盐碱地先种上盐蒿、茅草,后种耐碱性的苕子、涝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从耐碱、成活率高的刺槐开始,漆树、竹子、泡桐、意杨、银杏,不断探寻适合生存的树种。
从点点绿意,到葱郁林带,再到繁茂森林,几万个日日夜夜,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把东台贫瘠的沿海荒滩变成了一片林海。
“目前,黄海森林公园活立木蓄积量约21.6万立方米,拥有各类植物652种、鸟类342种和兽类30余种,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黄海森林公园总工程师梅崇春自豪地说,10公里森林步道穿越整个公园,沿途各类度假休闲设施一应俱全,为森林公园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公园游客接待量300万人次,旅游自营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69%;2024年旅游自营收入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黄海森林公园还注重分享发展红利,搭建村企联建载体,串联周边村居旅游和劳动力资源,提供广泛创业就业机会,服务人员用工超500人,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如今,几代黄海林工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从“退化湿地”到“生态廊道”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淮河下游,素有“五湖四荡”的美誉。
站在射阳湖兰亭荡片区的河堤上,宝应县退圩还湖项目负责人冯爱国感叹道:“以前,这里的湿地被周围村民用圩堤切割成了大大小小的鱼塘。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一片辽阔无垠的湖荡绿海便展现在眼前,跟以往相比,感受完全不同。”
 
射阳湖兰亭荡片区。马晓敏摄
 
宝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射阳湖中心所所长吴克敬告诉笔者,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射阳湖兰亭荡片区附近村民过度开发,圈占水域,致使区域水资源库容减少,从而削弱了湖泊的调蓄能力。自1950年至今,这里出现了23次水旱灾害,为了防止被淹,村民新建的房屋都会加高地基,因此,新盖的房子要比老房子高出一截。
此外,伴随着围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兰亭荡的生态环境愈发脆弱。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不断下降,动植物失去栖息地……《宝应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中期报告》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显示,兰亭荡周边区域历史记载有分布的鸟类达70余种,2022年,该区域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仅观测到鸟类54种,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不断下降。
2018年起,宝应县着手对“五湖四荡”进行整治与修复。其中,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生态区域的兰亭荡与广洋湖率先启动退圩还湖工作。
兰亭荡通过清除圩堤和种植芦苇、蒲草来净化水质,增强湖荡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冯爱国告诉笔者,退圩还湖不仅意味着拆除圩堤,恢复湖荡的连通性,还通过引入芦苇、蒲草等植物来净化水质,同时为各种动物提供栖息地,从而改善水体质量和生态平衡。通过生态修复,兰亭荡、广洋湖片区清退圩区300公顷,完成湿地修复400公顷,重要物种栖息地建设面积260公顷,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下河湖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用“金山银山”再反哺“绿水青山”。冯爱国告诉笔者,由于兰亭荡、广洋湖片区对养殖坑塘进行退圩还湖,周边村民养殖收入减少,依托县政府出台的补偿机制,利用项目区构建的人工湿地和宝应县“中国荷藕之乡”的品牌优势、加工优势、栽植技术优势等,鼓励当地周边村集体发展生态经济,种植大紫红莲藕,产出莲藕、荷叶、莲子、荷花等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同时,政府每年还会对清退的鱼塘给予租金补贴,由村集体以年终分红的方式分发给农户。
家住宝应县廖徐村的村民许杰告诉笔者,现在每天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成群的小鸟,经过生态修复的兰亭荡,又重现了小时候的清澈与美丽,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四、从“地球伤疤”到“生态名片”
 
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杨屯镇,5847亩采煤塌陷区波光粼粼。昔日的“生态伤疤”处,如今铺展着整齐划一的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成群的鱼在水里自由穿梭……三三两两的市民,在健步道上漫步,俨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这里就是中煤大屯公司在杨屯镇卞庄村打造的新能源基地。
 
中煤大屯公司在杨屯镇卞庄村打造的新能源基地。马晓敏摄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光伏区的发电组、箱变、逆变器等设备进行巡视与维护,通过清洗、消缺及检修等,确保这些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因为这里面积比较大,所以公司配备了一些机器人辅助人工进行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中煤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运维检修工周明明告诉笔者。
沛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杨屯所所长姜伟涛表示,中煤大屯公司在采煤沉陷区水面架设200多万块光伏板,年发电量达3.4亿千瓦时。自2024年全容量并网以来,该基地已累计输送清洁电能近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1.7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30万吨。此外,该区域光伏板下经过规划,进行渔业养殖,实现了“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立体循环。
在沛县,将“黑色伤疤”转化为“绿色财富”的还有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
笔者来到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时,遇见来自五段镇的村民吴桂兰带着自己的家人在公园游玩。吴桂兰开心地告诉笔者:“这里环境特别好,大片荷花非常漂亮,真没想到这里变化这么大。”
 
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谁曾想,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原址,曾因数十年的煤炭开采,平均塌陷深度达6米。“通过开展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水系连通等系统工程,扩大湿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把满目疮痍的沉陷区建成了风光旖旎的湿地公园。”沛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胡建锋表示,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至今已发现140余种鸟类,其中不乏多种国家珍稀濒危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笔者了解到,由于长期煤炭开采,徐州市共存有塌陷土地42.33万亩。如何抚平“生态疮疤”?“多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两山’理念,积极推进徐州市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通过投入省级资金,大规模吸引地方和社会资金,深入探索地质与土地等资源在保护修复上的融合,实现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并创造性建立‘基于地质、因地制宜、系统修复’采煤塌陷地系统治理新模式,在改善塌陷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增加土地资源,成效显著。”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四级调研员范钦成告诉笔者。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如今美丽徐州的底色更加鲜明。
碧水青山间,一曲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交织的乐章澎湃激昂。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能做大金山银山,沿着这条道路,江苏省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赢的美好未来。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