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谷
当你步入神农架,惊叹于这里的自然美景和珍稀动植物时,是否能独具慧眼,发现神农架在地质历史时期留下的一些神奇的、有趣的遗迹和遗物呢?
冰斗、角峰和漂砾
前文谈到神农架抵御了第四纪冰期的侵袭。其实神农架的很多山峰海拔较高,比如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6座,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最高的神农顶海拔达到了3106.2米,是湖北省的最高峰。高耸的山峰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条件,因此冰期来临的时期,神农架的山顶上也孕育了冰川,这些昔日的冰雪“巨兽”虽然早已融化得无影无踪,却在神农架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让科学家能够识别出它们。
神农架地区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冰蚀和冰川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大九湖、神农顶以及青天袍等地。
▲阴峪河
在较高的山峰以及河流的源头,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冰斗地貌,比如神农架北坡的红石河源头、阴峪河源头,以及神农架南坡的当阳河源头、响水河源头。冰斗是巨大的冰川在自身重力下从山峰上滑下来时,刮削下面的山体形成的围椅状地形。当一座山峰的不同侧面被几条冰川刮削出数个冰斗时,山峰本身就会形成尖锐的角峰形状。比如最高峰神农顶的主峰地带,东面、东南面及西北三面均有冰斗状地形,由此构成了一座典型的角峰地貌形态。
流水侵蚀一般不会在山峰上制造出这样的地形,所以神农架高山上角峰和冰斗的出现,证明了第四纪冰期确实曾经在这里制造了影响。
▲南天门漂砾
在神农架的某些地方,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冰川漂砾。比如地质学家曾经在木鱼坪北部见到,有达数米直径的巨大漂砾就停留在古老的岩层上。根据漂砾岩石的性质分析,它并不是原产在那个位置的石头,而是从大约10千米的地方被某种力量长途搬运过来的。如此长距离地搬运巨石,需要有巨大的、持久的推动力,就神农架地区来说,要么是泥石流的作用,要么就是远古时期的冰川作用。地质学家从神农架地区的降水量、坡度分析,这类漂砾并非泥石流所为,而是冰川活动搬运过来的。这是第四纪冰期在神农架的又一神作。
白云岩、叠层石与泥炭层
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神农架在地质学上的价值是非常多的,并非只有冰川遗迹这一类价值,在神农架广泛分布的一类岩石——白云岩,也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云岩
白云岩的故事要从遥远的新元古代说起。距今5.5亿到8亿年前,整个地球异常寒冷,冰川遍布全球,科学家称呼这一时期为“雪球地球”时代。这段寒冷岁月结束后,全球气温变暖,当时地球海洋中广泛沉积了一类特殊的海相碳酸盐岩的盖层,人们称之为“盖帽白云岩”。白云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镁。
神农架地区是盖帽白云岩的分布区之一,通过研究这一岩层,科学家能够进行全球对比,探讨“雪球地球”结束后远古地理、远古环境的秘密。
▲柱状叠层石
▲波状叠层石
同样在遥远的元古代,神农架地区还形成了大量的叠层石。所谓叠层石,是远古时期藻类沉积和其他无机物沉积交替叠加,形成有规律的层纹样的岩石。神农架保存了大量的叠层石,而且种类多样、层纹清晰,主要有半球状、柱状、锥状、波状以及厚层状叠层石等类型。一方面,这些叠层石成为科学家进行古生物钟研究的理想素材,他们可以借助叠层石,对地球早期生命活动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漂亮的叠层石也成为神农架当地一类重要的奇石资源,成为奇石爱好者手中的珍品。
▲大九湖
神农架的处处美景背后,几乎都有一番科学故事。比如景色优美的山地湖泊群——大九湖,属于中纬度亚热带地区罕见的亚高山沼泽,在坡度较为和缓的台地上,分布着长期沉积下来的泥炭层,记录了神农架地区沼泽形成、发育以及古环境变化的信息,泥炭中含有的植物孢粉可以给科学家提供最近几百万年以来植被、气候、环境演变的信息。
神农架的这些地质奇观,让来到神农架的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