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致敬“两弹一艇”英雄

上传时间:2025-05-16 09:04 来源:飞梦雨花 作者:吴祎玮

简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来的奇迹,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自立自强精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来的奇迹,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自立自强精神。而这一切,来源于69年前的一次绝密会议。
 
代号“596”的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毛主席的战略决策:那块改变一切的石头
 
1955年1月15日,由毛主席主持的一次绝密会议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的主角是一块一块黄绿色的矿石,李四光等人用测量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靠近它后,仪器发出了清脆的“嘎嘎嘎”响声,与会的领导和同志们都高兴地笑了,这块矿石就是被誉为“开业之石”的铀矿石,它于1954年在广西富钟(今钟山)被发现,是中国富存铀矿的见证。会议上,毛主席和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自此开始,中国核工业起步了。
 
开业之石——毛主席等领导人看过的铀矿石标本。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神秘代号“309”队的发现
 
同年3月,一支神秘的队伍在长沙成立了,这支队伍的性质和任务据说只有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一个人知道,它就是代号“309”的新中国第一支专业铀矿勘查队伍。此后的几十年里,309队转战广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多个省份,共提交大型铀矿床9个、中型铀矿床13个、小型铀矿床60个,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309队创造了我国核工业领域里的四个第一:第一个提交铀矿工业储量报告、第一个开办土法铀冶炼工厂、第一个提交铀化学浓缩物、第一个发现我国特有的铀矿物,为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核工业“五厂三矿”中的两个矿山就是五十年代309队在湖南勘查发现的711矿(郴州金银寨)和712矿(衡阳大浦),它们都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合格的铀原料,711矿更是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矿”。
 
711矿(郴州金银寨铀矿)。
 
712矿(衡阳大浦铀矿)。
 
地质儿郎舍身报国:711矿的故事
 
1.金银寨的发现
1955年8月16日,一架执行航测任务的安2飞机在郴州许家洞地区发现了铀异常,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309队成立了十分队,打响了许家洞矿区铀矿勘探的攻坚战,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听从祖国的召唤,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当地老百姓好奇问道:你们是找什么矿?出于保密需要,只能告诉他们找金矿银矿,从此,人们便开始称这里是金银寨了。
 
711矿(郴州金银寨铀矿)地貌。
 
2.千米大会战
1958年4月,在十分队提交了两份金银寨铀矿床储量报告后,苏联专家提出必须在1959年到来之前开采出500吨铀矿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58年9月,309队又开展了千米大会战。经过一个月的奋战,顶着岩石坚硬高和坑道温度高两大困难,完成了平时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打下1111米坑道,创造了全国纪录,诞生了唐恩武等“千米英雄”,309队在苏联专家指定时间内提交了又一份金银寨铀工业储量报告。
 
坑道掘进。
 
1959年7月,地质部确定金银寨矿床为第一批开采的铀矿山,711矿也由此正式上马,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合格的铀原料,成为了“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矿”。
3.长眠地下的74位湘核先驱
铀床勘探有着极强的放射性辐射,井下坑道作业更是粉尘极多,防护条件、医疗条件都很差,据309队队史记载:到1960年12月初,已有400多人患上矽肺,其中重度三级116人,二级154人,一级和疑似192人,他们大多都是英年早逝,最年轻的只有27岁。在如今的郴州市苏仙区下湄桥街道谭家组的后山上,树立着一座湘核先驱纪念碑,这里安葬着74位为我国核地质事业献身的先驱。
 
湘核先驱纪念碑。
 
周总理关怀的半边天:夫妻情深的一生守候
 
下湄桥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寡妇村”,这里居住着数十位309队牺牲勇士的遗孀,她们追随丈夫来到这里,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有的甚至连丈夫的工作是干什么都不知道,直到丈夫病倒了,才知道自己丈夫事业的崇高伟大。丈夫去世后,她们用羸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英雄的家属也成为了英雄!
武秀芝是掘进工朱顺波的妻子,丈夫走后,武秀芝仍然一如既往地和家属们开荒种菜,喂猪做饭。1970年元旦之夜,武秀芝作为先进家属的代表,在北京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当时周总理拿着代表名单,问道:“你是武秀芝?”她回答:“是。”周总理接着说:“半边天就你一个啊!太少了。”周总理接着亲切的问道:“你爱人是干什么的?”武秀芝答道:“他是坑道掘进工,因患矽肺病已去世了。”总理听到这里神情沉重地说:“我听过二机部的汇报,那时我们的防尘设备不好,为核事业你们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总理也知道我们!”当武秀芝把周总理的关怀带回来时,广大职工家庭激动万分,奔走相告。
 
住在下湄桥家属区的遗孀们(摄于2014年)。
 
回顾历史,309队始终抱着以“奉献报国、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为核心的核工业精神,不断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文化,为新中国原子能事业贡献力量。随着时代发展,309队先后更名为核工业中南地质勘探局、核工业中南地质局、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始终坚持战斗在栉风沐雨、跋山涉水的第一线,始终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谱写属于湖南核地质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篇章!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