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青海湖的“前世今生”

上传时间:2024-10-23 15:03 来源:青海湖景区管理局 作者: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

简介:

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山地与湖泊湿地组合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寒、半干旱、太阳辐射强等特点,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盆地,整个流域以青海湖为集水中心,河流多发源于四周的群山,蜿蜒向青海湖辐聚。

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山地与湖泊湿地组合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寒、半干旱、太阳辐射强等特点。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盆地,整个流域以青海湖为集水中心,河流多发源于四周的群山,蜿蜒向青海湖辐聚。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由湖盆向四周大致呈环带状分布。
今天开始为大家系统介绍青海湖流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状况,一起走进青海湖的“前世今生”。
 

 
地质篇
 
青海湖流域所在区域位于 3 个地质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汇部位,结构复杂,强度较弱。其地质源于独特的地层、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和多期次、多阶段的地壳演化历史。
 

 
地层及岩性
 
(1)前第四纪地层。出露较为齐全,除新元古界、白恶纪、泥盆纪缺失外,古元古界至新生界多有分布。地层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出露情况受构造控制较为明显。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属古元古界,主要出露在青海湖东种羊场东侧地区,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岩性主要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黑云片岩、角闪英片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夹大理岩透镜体。可见厚度 5782m,构成青海湖流域古老的基底。三叠系在区内最为发育,分布广,面积大,其下与二叠系连续沉积,分为上、中、下三统,岩性变化较大。二叠系在区内极为发育,分布较广,同上覆三叠系共同构成了区内的主要地层。
(2)第四纪地层。有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出露,下更新统未见出露。第四纪地层成因众多,主要由冰川、流水、冰水、湖沼及风化作用等,第四纪地层的沉积厚度、岩性等因沉积环境不同而差异较大。第四纪地层受新构造运动、地形地貌及古气候影响,发育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早更新世地层基本未见出露,主要分布在湖盆区深部,包括冲积、湖积、冰碛与冰水积相。冲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砂卵砾石;湖积地层岩性为砂砾石、细砂石,其间多夹有淤泥或黏土;冰碛与冰水积地层岩性为泥砂石、角砾石、亚砂土。中更新世地层主要包括冲积、湖积、冰碛与冰水积,其中冰碛与冰水积22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山间、山前地段,并构成冰前扇地及冰水积平原,地层岩性多为冰碛泥砾、碎块石、卵砾石,其间多夹有泥质粉土透镜体。冲积与湖积主要分布在河谷与湖盆地段的深部,少见出露,地层岩性多为卵石和砾石,其间多夹有黏土。晚更新世地层分布较广,主要成因类型有冲洪积、洪积、湖积、风积等,冲积相与洪积相相互混杂或互层,少见有单纯的冲积相地层。全新世地层分布较广泛,主要类型有冲积、洪积、冲洪积、湖积、风积、残积及小面积的沼泽堆积,分別构成了现代河床及漫滩、河谷阶地、冲洪积扇、冲洪积平原、湖积平原、风成沙丘、Ⅲ-Ⅳ夷平面及沼泽平原,不同地层的岩性差异较大。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