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铜像
看过电影《焦裕禄》的人们,都会被电影中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风沙、水涝、盐碱”三害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震撼,也会对电影中兰考县寸草不生、白茫茫的盐碱地记忆犹新。什么是盐碱地,如何形成的,和风沙、水涝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什么是盐碱地
青海海西盐碱地航拍
在我国华东、东北及西北内陆干旱区,分布着大量不能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往往由于盐分或碱过高,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一些盐类植物,导致大量闲置。这些土地,就是被称为土壤顽疾的盐碱地。形成盐碱地的土地,往往地势低洼,夏天积水严重形成沼泽地。在春天时蒸发强烈,水位下降,盐碱晶体析出地面,远看白茫茫的一片。盐碱地由于土壤含盐量高,除碱蓬等少数耐盐碱植物外,几乎寸草不生。按产生盐碱物质类型不同,盐碱地可分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碱地、碳酸盐-苏打型盐碱地、氯化物型盐碱地。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
青海大柴旦湖周边的盐碱地
二、盐碱地的形成与危害
兰考县黄河岸边看日出
在电影中“风沙、水涝、盐碱”被称为兰考县的三害。那么这三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风沙和水涝到底与盐碱有什么呢?原来还真有关系。盐碱地的形成,“风”和“水”是两大帮凶。水涝导致地表排水不畅,盐类无法排出。风沙大导致蒸发强烈,盐类从土壤内部运移到土壤表面,大量聚集形成盐碱地。套用流行的话来说,土壤不生产盐,只是盐类的搬运工,蒸发的多了就自然形成了盐碱沉积。盐碱地的本质是土壤中易溶性盐类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而这种分配受到气候、自然地理、地下水位、耕作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土壤中盐分的向上运动远大于向下运动,蒸发强烈时,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聚集在土壤表层形成盐碱化。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原区由于排水不畅,盐分不容易排出,积聚其中形成盐碱化。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也较沙质土更易盐碱化。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往往水矿化度大,容易积盐产生盐碱化。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抬高地下水位,也容易产生盐碱化。滨海地区因海水浸渍,也较易形成盐碱化。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也易导致盐渍化。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兰考县占了两个——风沙和水涝,土壤就自然盐碱化。
那盐碱化又有什么危害呢?原来土壤盐碱化后会迅速板结成块,作物根系难以扎根和吸收充足的氧气,生长受到限制。湿润时由于土壤盐碱含量高,农作物大量脱水,呼吸作用降低,代谢作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同时,土壤盐碱化还会改变土壤酸碱环境,杀死根系中的微生物,增加植物病害发生率。
三、盐碱地分布
盐碱地广泛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据统计,全世界有10亿公顷盐碱地,我国约占10%,分布于19个省(区、市),其中西北内陆盐碱区和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是我国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占全国盐碱地的96%。省域分布上,新疆的盐碱地面积最大,约占我国盐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甘肃省,全省盐碱地160万公顷。华北地区也是我国盐碱地的重灾区,如河北环渤海区域有盐碱地38万多公顷。山东黄河入海口三角洲有盐碱地59万多公顷。山西有30多万公顷盐碱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大同盆地和运城盆地。东北盐碱地有86万多公顷,主要分布在辽宁和吉林两省。另外,华东地区的江苏盐城有盐碱地60多万公顷。
四、盐碱地的改良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8%的人口,需要解决好超过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我国耕地资源条件有限、分布不均,部分耕地地力透支,水土流失、退化严重,部分甚至面临荒漠化、石漠化威胁。盐碱地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能够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
种植耐盐碱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粮食,需要先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即通过一定的工程、农艺、化学、生物措施对盐碱地进行降盐碱、熟化,使土壤恢复肥力。如通过“膜下滴灌”和“暗管排盐”,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通过种植盐生植物、耐盐绿肥和牧草,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等和土壤活性;通过合理灌溉、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提高耕地产能;通过向盐碱化土壤中添加化学改良剂,降低土壤盐度和碱度,改善理化性质,促进农作物生长。
五、盐碱地的开发利用
面对盐碱化土壤,我国科学家和广大农业工作者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开发利用。比较典型的做法有种植海水稻、咸水养殖,以及种植旱地盐生作物等。新疆通过灌排洗盐、滴灌种植,种植盐生植物、推广农牧有机肥,将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宁夏通过在盐碱地种植耐碱草,将盐碱地改良成了苜蓿高产田。山东在盐碱地开展“虾-鱼-藕”立体养殖。山西通过增施有机肥、添加化学改良剂治理中轻度盐碱地,以稻治碱,实现了盐碱地增产增效。辽宁通过灌溉压盐、洗盐、排盐、培肥地力,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吉林通过优化引水和排水系统,选育耐盐碱水稻品种,唤醒了“沉睡”的盐碱地。江苏通过挖沟排盐、化学改良、暗管排盐、植物降盐肥田、种植耐盐作物、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盐碱地
利用盐碱地开展水产养殖
六、总结与思考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建国以来,我国成功地将以兰考等为代表盐碱地治理为大粮仓,东北、西北等地几千万亩盐碱地被治理变为耕地,有效提高了全国农业生产能力。但客观来看,盐碱地的存在是地球表层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地球“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完全消灭。盐碱地的综合改造利用也是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其生态价值和农业价值,坚持因势利导与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改造利用模式和速率,防止破坏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多样性。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