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牯岭镇那古朴老街上,风裹挟着云雾,从五老峰方向汹涌扑来,这股潮湿凉意,丝丝缕缕钻进衣领,竟带着股远古神秘气息,让人忍不住打个哆嗦,脚下这片土地,谁能想到,竟是地球体验二十多亿年,精心“雕琢”出的瑰宝。
石头里地球往事
扒开庐山南麓那层厚厚泥土,“星子群”变质杂岩便袒露出现,像极老爷爷饱经沧海、布满皱纹手,毎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数不清轶亊,这些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里“煎熬”十几亿年,从起初岩浆,慢慢蜕转变如今模样,地质学家说,它们是庐山“根基”,可在我眼里,这分明就是地球小时候玩泥巴时,留下不可再生杰作。
要说庐山是怎么“长成”如今这副巍峨模样,那得从一场场惊心动魄“地壳大乱斗”说起,八亿年前,这儿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鱼虾在五彩斑斓珊瑚丛里欢快穿梭,可谁能料到,突然有一天,板块剧烈碰撞,就好像两列风驰电掣高速火车,猛地迎头撞上,海底被这股无敌能力挤起了皱皱,一点一点拱出山雏形,那场面,估计比最震撼科幻大片还要壮观,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到两亿年前,庐山终于百分之百从海里“爬”出,重见天日,可地球这“调皮鬼”“脾气”还没发完呢,中生代白垩纪时,东西两侧断层像两把锋利无比剪刀,狠狠一剪,把庐山剪成菱形,后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来“凑热闹”,使劲儿往上“托举”,庐山这才转变现在这般雄伟壮观样子,这一路走来,体验很多波折,实在太神奇!毎天抬头看到山,竟是地球这么一番“折腾”成果,让人只好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
冰川下浪漫印记
第一次见到王家坡U形谷的时候,我差点以为穿越到遥远北欧,那笔直陡峭谷壁,像被大自然用直尺精心丈量过一样;平坦开阔谷底,和其他山谷蜿蜒曲折截然不一样,导游介绍说,这可是第四纪冰川“得意之作”,几千万年年前,巨大无比冰川同一条气势磅礴白色巨龙,从山顶慢悠悠地滑下,所到之处,坚硬岩石都被它刮得干干净净,硬生生“啃”出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U形谷,这得须要多大能力啊,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大坳冰斗,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石碗,稳稳地“盛”着蓝天白云,镜头美得像一幅梦幻油画,实在难以想象,当年冰川是怎样一点点把山体“挖”出这么一个大坑,李四光先生当年在庐山发觉这些冰川遗迹时,该是多么激动啊!这一重大发现,不光在地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也让庐山变成“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诞生地,毎次走在这些冰川遗迹旁边,都感觉像是与远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对话,那种奇妙感觉,难以言表。
山水间文化密码
庐山山水,宛如一块持有无敌魔力“文化磁石”,从古至今,不知诱惑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李白站在香炉峰下,望着那瀑布如银河般飞流直下,水花四溅,诗兴瞬间被点燃,脱口而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千古名句,我特意站到李白当年大概站立位置,体会着瀑布溅起水汽扑面而来,凉凉且湿湿,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古人为什么总喜爱对着山水吟诗作画,庐山瀑布,真美得让人词穷,恨不能把世间所有美好词汇都用来形容它。
陶渊明更是对庐山爱得深沉,直率在山脚下定居下来,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惬意生活,在他心里,庐山可不是一座普通山,而是心灵避风港,是灵魂最后归宿。现在走在庐山小路上,漫山遍野菊花肆意绽放,黄澄澄一片,恍惚间,仿似还能看见那个头戴斗笠、手持锄头老人,迈着慢悠悠步子,从山那头缓缓走来,脸上带着恬淡笑容,满是对生活热爱。
庐山的地质遗产
庐山地质公园设立,开创了地质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范式。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庐山展露出新价值维度,垂直分布植被带谱,从亚热带常绿林到高山草甸,构成纯天然物种基因库,苏轼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审美体验,正转化为现代人了解生物多样性诗意教材。
当我们在三叠泉边聆听水击岩层回响,在含鄱口见证花岗岩跟流纹岩世纪对话,其实我们正在参加一部跨越时空文明交响。真正伟大山岳,既是地球演变纪念碑,更是人类精神灯塔,其层叠的岩系中不仅记录着地质年代,更沉淀着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永恒求索,这座持续抬升山体,至今仍在书写着属于东方地质跟文明双重史诗。(注:文中照片来自网络)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