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简介:
过去,科研人员进行的几次给冰川“盖被子”实验,都是在冰雪消融最快的春夏时节。既然实验证明,这种方式在春夏能有效减缓冰川的消融,那么在气温本就很低的冬天盖上“被子”,能否让冰川生长呢? 近日,瑞士艾米龙“减缓山地冰川消融圆桌论坛”在四川...
过去,科研人员进行的几次给冰川“盖被子”实验,都是在冰雪消融最快的春夏时节。既然实验证明,这种方式在春夏能有效减缓冰川的消融,那么在气温本就很低的冬天盖上“被子”,能否让冰川生长呢? 近日,瑞士艾米龙“减缓山地冰川消融圆桌论坛”在四川省达古冰川举行。其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带领科考人员,在达古冰川进行了一场冬季“盖被子”实验。 四川达古冰川 冬季“盖被子”,欲让达古冰川生长 所谓“盖被子”,就是采用一种隔热和反光材料直接将冰体覆盖,使得冰川表面能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以此减缓冰川消融。这种“被子”主要是涤纶、腈纶、锦纶等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纤维,王飞腾称之为“土工布”。达古冰川观景平台海拔为4860米,这次“盖被子”的地方位于平台上方2公里处,这是完全被白雪覆盖的区域,科考人员携带科考材料徒步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指定作业区。 科研人员为达古冰川“盖被子” 公开资料显示,达古冰川末端海拔5000余米,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境内达古雪山,雪山的北坡和南坡发育有厚60米至200米的现代山地冰川。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震灾害和人为影响,达古冰川也正在消融、变小、变形。根据相关研究数据,2016年,达古冰川仅存13条,总面积为1.70平方千米,相比第二次冰川编目减少了4条冰川。1975年至2017年,达古冰川面积减少75%(5.094平方千米)。王飞腾说,达古冰川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加速消融的可不止达古冰川,因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趋势。 呼吁公众低碳生活,加入冰川保护
正在消融的达古冰川
这一次论坛的重点,是面向大众进行冰川保护的科普宣传。王飞腾认为,唤起普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同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一样重要。他说:“每个普通人只要保持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稍微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为保护冰川、保护环境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