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吴氏武定龙——云南武定发现东亚最早的蜥脚型类恐龙

上传时间:2025-08-12 10:51 来源:地球杂志 作者:王娅明、张茜楠

简介:

近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王娅明博士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和云南省禄丰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命名了东亚最早的蜥脚型类恐龙新属种——吴氏武定龙(Wudingloong wui),研究成果以“A new Early Jurassic dinosaur represents the earliest-diverging and oldest sauropodomorph of East Asi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近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王娅明博士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和云南省禄丰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命名了东亚最早的蜥脚型类恐龙新属种——吴氏武定龙(Wudingloong wui),研究成果以“A new Early Jurassic dinosaur represents the earliest-diverging and oldest sauropodomorph of East Asi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吴氏武定龙的属名源于化石发现地武定县,种名献给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吴肖春研究馆员,致敬他为云南的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早期分化蜥脚型类(Early-diverging sauropodomorphs)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恐龙类群之一,起源于晚三叠世早期,在早侏罗世末灭绝。它们中的一支演化为体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是研究蜥脚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我国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主要发现于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其中云南禄丰及周边地区是发现属种和标本数量最多的区域。在本研究之前,禄丰恐龙动物群也被认为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
吴氏武定龙(图1)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万德镇下侏罗统鱼坝村组中,这里同时是2020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个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地点。根据地层对比,该化石地点的层位可与禄丰地区的下侏罗统相对应,同时鱼坝村组位于禄丰组之下。由于禄丰组为我国之前报道过的含恐龙骨骼化石的最低层位,因此,鱼坝村组中的新发现将我国的恐龙动物群起源追溯到了更古老的早侏罗世最早期。
 
图1 吴氏武定龙主要保存的骨骼
 
图2 吴氏武定龙的头部骨骼照片及线描图
 
吴氏武定龙是迄今为止在东亚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蜥脚型类恐龙。和我国已命名的其他早侏罗世蜥脚型类相比,武定龙的体型明显更小。根据其头部骨骼和脊椎的愈合状态推测(图2),它应代表一成年个体。同时,其骨骼形态具有一些更“原始”的特征,如牙釉质较光滑、肩胛骨纤细、桡骨和肱骨长度的比例更高、手指较长等。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属种相比,武定龙前肢的形态特征说明了它更可能是一种两足行走的恐龙。本研究在整合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发育特征矩阵,包含了目前我国所有已知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属种(个别争议属种除外)。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同样说明武定龙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图3)。另外,分析结果也支持武定龙与分别发现于南非和德国下三叠统中的祖板龙(Plateosauravus)和吕勒龙(Ruehleia)构成一单系类群,意味着东亚地区的蜥脚型类起源很可能发生在晚三叠世或者是三叠纪-侏罗纪界限附近。
基于本研究和研究团队以往的研究进展,可知我国西南地区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恐龙动物群是世界同时期范围内属种分化程度最高、形态分异最明显的动物群之一,这里至少存在过四种不同的蜥脚型类类群:身体小而纤细的武定龙;中等体型的大椎龙科(Massopondylidae)成员,如禄丰龙;中大体型、很可能为兼性四足行走的大足龙类(Massopoda)成员,如金山龙、星宿龙、栗树龙、黔龙等,以及更晚期分化的蜥脚形类(Sauropodiformes),如彝州龙和彩云龙。
 
图3 吴氏武定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和手部对比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