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连着下几天雨,谁都会觉得烦。可你能想象——有一个雨季,一连下了两百万年?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2亿3千万年前,一场彻底改写地球面貌的漫长雨季。江河泛滥、海平面上升,陆地一点点被淹没,生命在泥沙与洪水中挣扎、适应、重生。
这场惊心动魄的自然剧,便是发生在三叠纪的地质史上著名事件——卡尼期洪积事件(Carnian Pluvial Event)。
一切的序幕:天空开始“坏脾气”
那时的地球正处于三叠纪晚期。大陆拼在一起,形成了超级泛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上气候干旱闷热,爬行动物四处横行,但恐龙还只是“小角色”。
起初,气候的异常似乎微不足道,气流有些紊乱,云层开始聚集。当第一滴雨落下时,不会有人想到,这只是一场持续两百万年漫长雨季的序幕。
河流决堤,小溪暴涨,山崩地裂,洪水一层又一层地淹没平原。山体被冲刷成泥沙,低地变成沼泽,湖泊汇入海洋,地球仿佛重新洗牌。
盘古大陆(三叠纪)
幕后推手:火山与天空的合谋
这场漫长雨季的源头,藏在地球深处。科学家通过对日本古地层中锇同位素的分析发现,这些沉积物的化学指纹,指向了地幔——也就是火山岩浆的来源地。换句话说:地球的“火气”太大了。
巨大的火山活动向天空喷射出二氧化碳、烟尘和硫化物,大气中充满了温室气体和微粒。温室效应引发气候骤变,于是,便有了卡尼期洪积事件。
而在火山活动的后期,海洋缺氧、生态崩溃,牙形虫、菊石等古老生物迎来了灭绝。
卡尼期润湿幕期间碳同位素、陆源输入、古气候和Hg元素丰度及其同位素值的变化特征[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晚三叠世卡尼期润湿幕气候变化]
大地的创伤:洪积层的记忆
雨水日夜奔腾,山体崩塌、岩石破碎,碎屑被河流裹挟而下。泥沙、砂砾、石块在平原堆积,形成了厚厚的洪积层。这些层层叠叠的沉积,就像地球的日记,记录着那场灾变的力量。
如今,地质学家打开这些“泥沙的书页”,依然能看到那场暴雨留下的印迹:滚石的冲击痕、泥流的纹理、沉积的方向……每一层,都是远古洪水的“快照”。
洪水不仅重塑了陆地,也改变了海洋。被冲入海里的泥沙与矿物让海水变得浑浊,却也带来了丰富的养分。浮游生物如同“接到信号”的种子,在海面上爆发式繁殖。它们成群结队,成为新的食物链起点,推动了整个海洋生态的重建。毁灭的同时,也在孕育新的生命序章。
卡尼期洪泛事件的环境记录和地球化学指标变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卡尼期大灭绝与新的开端]
雨后的奇迹:恐龙登场
大雨停歇之后,曾经干燥的盘古大陆重新被绿色覆盖。蕨类植物铺满山谷,裸子植物昂然挺立。新的森林拔地而起,新的生态系统应运而生。
而这正是恐龙崛起的时刻。在潮湿的气候和丰盛的植被中,它们逐渐强壮、庞大,从“配角”变成了陆地的王者。可以说——恐龙的时代,是从一场暴雨开始的。
卡尼期洪积事件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带来了毁灭,也带来了机遇——海洋化学改变,陆地重生,生命格局被彻底改写。
卡尼期形成的洪积地层[geoengineer.org]
地质学家是“读书人”,他们读的,是名为地球的史书。这一次,他们在岩心、剖面、沉积层中,读出了那场持续百万年的“远古雨季”的痕迹。
地球曾经炽热、曾被冰封、曾被陨石击中、也曾被雨淹没,如今却依旧生机盎然。大自然用最壮丽的诗篇告诉我们:地球,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家园。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