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神秘的石炭纪

上传时间:2024-05-29 16:19 来源:苹果园里的小屋 作者:兰进胜、齐乃娟

简介:

石炭纪属于古生代的第五个纪,介于泥盆纪和二叠纪之间,石炭纪大约是从3.55亿年前到2.9亿年前,延续了约6500万年。

石炭纪属于古生代的第五个纪,介于泥盆纪和二叠纪之间。石炭纪大约是从3.55亿年前 到 2.9亿年前,延续了约6500万年。
石炭纪是地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据统计,仅占地球年龄1.4%的石炭纪,却诞生了全球超50%的煤炭储量,故名“石炭纪”。
 
 
石炭纪的地壳运动异常活跃,海西山系的雏型 基本是在石炭纪时期形成。
三叶虫在石炭纪时期遭受重创,并在二叠纪末期完全灭绝。
 
 
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陆地上首次出现了爬行动物-原蜥。爬行动物开始多样化并逐渐成为全球霸主,之后地球进入了长达2.4亿年的爬行动物时代。
原蜥(学名:Hylonomus lyelli)是石炭纪晚期的一种小型爬行动物,被认为是现代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远祖之一。
原蜥的皮肤有鳞片覆盖,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陆地上更有效地防止水分蒸发,适应干燥的环境。
与两栖动物不同,原蜥的卵有硬壳保护,可以在陆地上孵化,这使得它们不再依赖水体来繁殖后代。
原蜥的出现,标志着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转变,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原蜥及其同类动物的出现和演化,为后来的恐龙、哺乳动物和鸟类等现代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原蜥的发现对于理解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连接古代海洋生物和现代陆地生物的重要纽带。
揭秘神秘的石炭纪,要从陆壳运动规律和陆壳运动的动力机制说起。
纵观浩瀚地史,全球陆壳分分合合。(陆壳分合:陆壳聚合和陆壳裂解)
陆壳运动(陆壳分合)的动力机制,是因“膨裂力”和“聚合力”的作用。“陆壳膨裂”是指超大陆或次超大陆因温度应力而瞬间裂开的现象,而“陆壳聚合”则与地球转动和万有引力有关。
“聚合力” 很小,是一直存在的。“膨裂力”极大,是瞬间的。“膨裂力”远大于“聚合力”。根据动量定理Ft=Δmv可知,“作用力很小,但作用时间足够长”也可使物体产生巨大动量。(陆壳的聚合运动,像是火车起步,速度越来越快;陆壳的裂解运动,像是火车进站,速度越来越慢)
地史上曾出现过多个超大陆,在2.5亿年前形成的潘基亚超大陆 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超大陆。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裂解,又于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再次裂解。至今分裂漂移仍在进行。
陆壳聚集,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潘基亚超大陆的聚合,可追溯到奥陶纪(陆壳聚集的初期,陆壳的漂移速度是非常慢的),在石炭纪时期,全球陆壳的聚合速度达到峰值,并开始减速。(海西运动最猛烈的时期;石炭纪的地壳运动异常活跃,海西山系的雏型 基本是在石炭纪时期形成;诞生了全球超50%的煤炭储量)
 
 
泥盆纪之末,全球巨大海侵,发生了泥盆纪大灭绝事件。石炭纪,巨大全球海侵持续。(泥盆纪末和石炭纪,全球陆壳快速聚合,产生巨大地热,引发巨大水气调节)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球步入长达5000万年的超大冰期。晚二叠世,冰川快速消融,二叠纪末,潘基亚超大陆形成,冰川消融,发生地史上最恐怖的大灭绝事件—二叠纪大灭绝,全球大陆干旱广布。(大规模陆壳聚合,产生巨大地热,引发巨大水气调节)
在全球大陆聚合成超大陆的过程中,大面积的海洋变成了陆地,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地球生物由水生向陆生演化。(石炭纪晚期,爬行类动物出现,并逐渐繁荣)
 
 
三叠纪末,泛大陆转向裂解(陆壳膨裂),体重大、身高高的陆地动物全部灭绝,大型鳄全部灭绝。古阿尔卑斯运动开始。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