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栖霞山及其附近的山脉中,其中最有名的地质现象便是“南象运动”。南象运动(Nanxiang Movement)是指发生在晚三叠世之后,早侏罗世以前的构造运动。下中侏罗统象山群与上三叠统黄马青组间的不整合关系。以南京南象山和栖霞山最为显著。
南象运动造成了黄马青组及以前地层有时挤压极甚,发生局部倒转褶皱或逆掩断层,从而形成了今天宁镇山脉的雏形。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宁镇山脉侏罗系常与黄马青组及较老地层不整合,南象山下侏罗统砾石砂岩不整合于黄马青组和栖霞组上;栖霞山侏罗系与二叠系石灰岩不整合,黄马青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
象山群,地点位于南京南象山及北象山。它们由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而形成,分布于南京南象山、北象山、钟山及江宁县张冲村石佛庵一带。整个象山群厚度大,出露不全。在南、北象山其厚度大于1000米,在钟山大于670米,在江宁石佛庵大于170米。
著名的“栖霞组灰岩”。其岩石剖面位于栖霞山景区内的大凹山,生物化石丰富,门类众多。计有蜓科3个化石带,1个珊瑚化石带,以及大量的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等化石。整个地区的化石群落堪称是一部沧海变桑田的的永恒纪录片。
明征君碑是栖霞灰岩并含有大量海百合的化石
“栖霞组灰岩”地质丰富,历史悠久,在地质界知名度极高。它属早二叠纪早期。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厚110~250米。
1868年——1872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来到南京栖霞山进行地质考察,绘制了第一副宁镇山脉图,并在栖霞山命名了“栖霞组灰岩”。
栖霞山作为我国的“地质教科书”,地质界中著名的“栖霞灰岩”、“象山砂岩”、“南象运动”等专有词汇都在此命名。历年来,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多次来到栖霞山进行考察研究。如今栖霞山不但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此处也成为了大专院校地质、地理专业教学实习的重要场所。
编辑:李苒苒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