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磁州窑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河北省博物院)
如果说汝、官、钧、哥、定是皇家审美的代言人,那么磁州窑,则是一场泥与火的平民奇迹。它在宋元时期于北方大地盛放,以白釉黑彩技艺闻名,黑白的碰撞,线条的律动,把中国绘画的意趣融入瓷面,直至今日依旧惊艳。
元代《枕赋》有云:“产相州之地,润琼瑶之光辉,屏刺秀之文具。”
一句诗意,胜过千言。
一、千年不熄的窑火,从何而来?
在邯郸磁州一带,窑火生生不息,背后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
◎地形地貌 ——龙窑的天然温床
太行山东麓,邯郸平原地势由西向东阶梯式下降,漳河、滏阳河纵横交错,水系滋养泥土,也成就了适合龙窑修建的坡地条件。龙窑升温快、降温快,便于烧制不同胎质的陶瓷,这是磁州窑得以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滏阳河源头黑龙洞(贾明帅摄)
《山海经》记载:“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古籍之中,已埋下磁州窑与山川共生的文化密码。
◎矿物与泥土 ——一把好泥托起万千器物
邯郸西部太行山余脉,蕴藏了取之不竭的高岭土、大青土,细腻而可塑的陶土,是磁州窑瓷器胎骨的灵魂。再加上含铁丰富的“斑花石”可调制黑绘颜料,黄土粉制釉料,煤炭提供高温火候……
邯郸千年瓷都·中国非遗大型山体浮雕群(贾明帅摄)
这一方山河,给了磁州窑从泥到火的全部答案。
◎水系与交通 ——千里河道通商远
古代磁州窑址多依漳河、滏阳河而建。便利的水路,让磁州窑的作品乘船远行,南北贸易往来更便捷,窑火也随之延续千载。
邯郸冀南新区滏阳河花官营段景色(贾明帅摄)
《水经注》里对漳河的流经路径有详细描述,也佐证了当时陶瓷运输的便利条件。可以说,河流不仅塑造了磁州窑的泥土,也承载了它的传播之路。
二、磁州窑、泥火间的燕赵文化
宋元时期,磁州窑突破了五大名窑的单色釉局限,将民间绘画的自由笔意与陶瓷工艺巧妙结合,在白地黑花的世界里,描摹出无数令人过目难忘的图案。那鲜明的黑白对比,就像燕赵儿女性格里的爽直与坦荡,也像先秦慷慨悲歌里回荡的金戈铁马,带着北方的苍凉豪放,淋漓痛快。
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院的磁州窑 (摄影:贾明帅)
磁州窑所承载的,并非只是器物的精巧,更是两千年来河北大地的日常风景。想象一下,当太行山下的乡村薄雾初散,晨光里升起的缕缕炊烟,泥土芬芳混合着饭香,远处的龙窑已经点火升温;集市上人声鼎沸,叫卖声、笑声此起彼伏,挑担的小贩和背竹篓的孩童,摩肩接踵,泥塑的碗碟和烧制的新枕一并售卖。那些图案里,孩童垂钓、女子梳妆、花鸟游鱼,何尝不是生活最朴素的写照?
自先秦以来,燕赵大地便以慷慨悲歌著称。这里的人豪迈耿直,性情中带着一股对生活的炽热,而磁州窑便是这种性格在泥与火之间的最好注脚。白化妆土剔刻花瓷的诞生,是一次突破;黑绘颜料的流畅线条,是一次创造。它把平民日常的温度与故事,永远定格在瓷面之上。
这样的磁州窑,是泥火淬炼的传奇,也是燕赵人精神的一种化身。它既有太行山的雄浑之气,又沾染着滏阳河的灵动,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从磁山先民的褐陶红陶,奔腾至今天。
千年以降,泥与火依旧延续着不熄的温度,把人间烟火写进了每一只碗、每一方枕、每一声窑火的呼吸里。
三、千载之后,泥与火的故事还在续写
今天,在邯郸,在峰峰,在磁州窑遗址,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泥土的温度。晨风从开河码头吹来,仿佛还能带起炊烟的气息,唤醒沉睡的高岭土,幻化成温润如玉的白釉,跃动着孩儿垂钓的古老纹样。那些线条和花纹,依稀承载着两千年来燕赵人家对生活的热忱。
燕赵大地的人间烟火(央广网)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磁州窑,从来都不只是陶瓷的技艺,而是燕赵大地一缕看得见、摸得着的文脉。它记载着最悲壮的历史,也浸润着最寻常的日子。那龙窑余温未散,火种依然跳动,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始终热烈而不息,在泥与火之间继续书写千年传奇。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