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长江,汹涌的黄河,壮阔的钱塘江……这些湍流不息的河流像一柄柄刻刀,雕凿着我国的大陆地表,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河流地质作用是如何改造和重塑大陆地貌的。
下蚀作用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河流的下蚀作用。下蚀作用是指河水及其所挟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这一河流地质作用在河流上游以及山区河流地区十分常见,也会形成各种的侵蚀地形。比如当河流下蚀作用较强,河谷加深的速度大于拓宽的速度,形成谷坡高度远大于谷底宽度的峡谷,其横剖面呈“V”型,故称“V”字形峡谷。在“V”形峡谷中,通常河床直接与谷坡相接,很难见到谷底。著名的长江三峡及金沙江的虎跳峡就是河水下蚀形成的峡谷。
瀑布
而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软硬不均匀,下蚀作用作用的速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谷底在纵向上常呈阶梯状。一般由坚硬岩石组成的谷底因抗侵蚀能力强,常突起形成陡坎。由于陡坎的存在使河水呈现出明显的跌水现象称为瀑布,比如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等。由于携带碎屑物从陡坎跌落,会猛烈冲击陡坎下部和河床的岩石,渐渐侵蚀,使陡壁上部悬空,最终因重力作用而垮落,导致瀑布的后退。
向源侵蚀
与之类似的,河流源头因跌水现象而下蚀作用最大,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河谷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因下蚀作用使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的过程称为向源侵蚀,也称溯源侵蚀。河流通过向源侵蚀增加了河谷长度,减小了河床纵坡降,使分水岭缩小。由于各条河流的水量、河源地面坡度、岩性及构造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各河流有不同的向源侵蚀速度。当两条河流向同一分水岭向源侵蚀时,其中一条向源侵蚀速度较快,先期到达并切过分水岭,夺取另一条河流上游的河水,使其流入到自己的河流中,这种现象就称为河流袭夺。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