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多年前的典籍中,一段古老水路穿过茫茫华北平原,最终注入一片浩渺的湖泽——大陆泽。它曾与云梦、彭蠡并称“天下九泽”,是《禹贡》笔下的江山图谱之一,是先民眼中丰饶与安宁的象征。
如今站在河北邢台东部的湿地公园前,唯有湖光水影依稀映照旧梦。千年岁月将大陆泽的波涛收回了记忆深处,而它的故事,却依然值得我们静静聆听。
一、地质开篇 万物初成
大约2500万年前,新生代的地球还处在火山喷涌、山川初定的“青春期”。随着太平洋板块持续向欧亚大陆俯冲,华北地区被推入沉降带,盆地初成,山河渐开。
在这片新凹陷的地壳低地上,流水四聚,湖泊成群,大陆泽,便是这场地质大剧中的主角之一。它因低洼汇水而成,因冰川消融、气候回暖而壮大,成为古华北最壮观的淡水湖之一。
二、典籍留痕 湖泽渐隐
先秦之际,《尚书》已将大陆泽铭刻进中国的疆域地图。汉代更以“广阿泽”“巨鹿泽”相称,《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方数百里”,是黄河中游的重要蓄洪带,更是泽国水乡的象。
而到了北魏郦道元笔下的《水经注》,我们已看到大陆泽“方五十里”的缩影,湖泊面积肉眼可见的衰退。
唐代后,黄河改道南徙,大陆泽失去主要水源补给,逐步裂解为“南泊”与“北泊”。地理上的割裂,亦是生态命运的转折。
三、水退人进 湖泊成田
在1128年黄河人为改道南迁后,大陆泽水源断绝,气候干旱愈演愈烈,再加上“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终使这片湖泽越发失去生机。
进入明清,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陆泽从自然的“水中央”渐渐退居人类农耕的边角。围湖造田、引水垦殖,带来了农业繁荣,却也压缩了湖泊的呼吸空间。水源断流,泥沙淤积,湖床高涨,泽国沉入尘土之中。
清代以后,地图上再难找到“大陆泽”这个名称,只有“泽畔村”“大陆村”等地名,成为它曾存在的间接证据。
大陆泽的消失并非只是一段地理变迁,更是生态失衡的开端。湿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洪水调蓄能力减弱,邢台、衡水等地的雨季内涝频发,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边缘。
四、沉睡千年 湿地重生
201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准建设大陆泽国家湿地公园,这意味着古泽有了“重返人间”的机会。如今,经过系统引水、生态修复与候鸟保护,曾经干裂的土地重新泛起波光,芦苇摇曳,野鸟翱翔。
无人机拍摄的邢台市任泽区大陆泽国家湿地公园一角(河北日报)
湿地不再只是记忆中的“远方”,而是脚下重生的希望。人类与自然的对话,终于在沉默千年后再度展开。
五、陆泽虽逝 其魂未眠
它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地质注脚,是水文变迁的教科书,是人类开发与自然博弈的缩影,也是我们今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
让人动容的,不仅是那浩渺的湖面,更是它与时间共舞的身姿——跨越亿万年的地壳涌动,跃然千年典籍的笔锋,融入当代生态的回音。
愿这片湖,在重生中继续述说大地的故事,提醒我们:天地虽大,万物终须守序而生。
编辑:张希阳
校对:张 凡
审核:陈 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