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漠长河矗胡杨 千年垦戍见辉煌——乌鲁克地质文化村

上传时间:2024-03-21 09:00 来源: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作者:王梓 董颖 等

简介: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若你以为一路向北,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若你以为一路向西,只有凌冽的寒风。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若你以为一路向北,只有一望无际的戈壁;若你以为一路向西,只有凌冽的寒风。若你以为国之西北,只有漫天的黄沙,那么沧海桑田亿万年造就的独特的“乌鲁克”,则是一处茫茫沙漠中迷人的宝藏。几代人的耕耘守护,不断探索,造就了引人入胜的“乌鲁克地质文化村”。
 
三十三团乌鲁克地质文化村——塔里木盆地的一颗璀璨明珠,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坐落于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沙漠遥遥相望的绿色走廊上。地处古“丝绸之路”南道,是通往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还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优质有机果品基地、全国最大塔河马鹿种群基地。
 
乌鲁克,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与变迁,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类型独特,拥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和最长的内陆河,有变化万千的盐业文化遗址、碧波荡漾的葫芦岛海子、千年不朽的胡杨林等,还有久负盛名的兴地山岩画、营盘古城等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三千年的人文积淀,结合生态旅游与科普研学,乌鲁克地质文化村将为三十三团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绵延千年乌鲁克兵团小镇一要冲
 
乌鲁克已有2000多年的屯垦史,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乌鲁克”维吾尔语意为“大海子”。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使者校尉领护屯田,有溉田五千顷;18—19世纪,清朝三次大规模屯田;1917年,乌鲁克有居民30余户;1925年,塔里木河改道,居民星散;1956年,农二师来此踏勘,只见断垣残壁,寂无一人,遂命名“小无人村”;1958年,农二师第四农场成立时,从残墙缝进驻,发现一张当地农牧民交粮纳税的存条,上注地名“乌鲁克”,遂称此地为“乌鲁克”;1984年地名普查,正式定名为“乌鲁克”。
 
乌鲁克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有乌若高速、格库铁路、218国道穿镇而过,与拟建的通用机场形成“铁公机”立体交通枢纽。格库铁路是第三条出入新疆的铁路要道,于2020年12月9日投入使用,是通往欧洲、西亚的陆路运输大通道之一,全长1213.7千米,设有20个车站。库尔木依火车站位于三十三团所辖垦区内,并且紧邻乌鲁克地质文化村。
 
二、地质演化留遗迹沧海桑田多变幻
 

塔河曲转 潘松 / 摄
 
乌鲁克地质文化村蕴藏着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漠广袤浩瀚,新月形的沙丘,形似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少女;来自天山和喀喇昆仑山的雪山融水,造就了中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它绵延2000多千米,滋养了包括乌鲁克在内的众多绿洲;蛇曲、牛轭湖在这里成为教科书级别的景观。河流的变迁形成众多湖泊,葫芦岛海子和阿拉峡海子,在湛蓝的天空下,湖水波光粼粼,湖岸胡杨金黄一片,红柳郁郁葱葱,鸟儿自由翱翔,犹如“沙漠明珠”辉映着乌鲁克。3000年前的兴地岩画群,位于库鲁克塔格山石英砂岩剖面上,诉说着游牧民族原始文化;千年胡杨林,见证着乌鲁克的往昔与今朝,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文明;百年老盐坑,记录着乌鲁克矿业的发展历程;绵延数十里的人工防风林,描绘着乌鲁克人屯垦戍边、征服沙漠的壮丽画卷。
 
1.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是盆地最低点,海拔780米,塔里木河主河道自西向东流经盆地北缘,最终流入台特马湖,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
 
科学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来自于南半球,8亿年前的古地槽,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漂移到北半球成为台地;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多次碰撞,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从台地变为盆地;100万年前,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使青藏地块隆起,改变了塔里木的大气环流,气候逐渐由湿润变为干旱。(《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演变(2016)》)
 
2.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中分布着无数的流动沙丘,面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3798毫米。沙漠里亦有少量植物,其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数倍,以便汲取地下水分。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分布着大量链状沙丘,较大的沙丘链幅度可观:高30~150米,宽240~503米,链间距离0.8~5千米。风形成的最高地形是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在沙漠东部和中部,地形以中间凹陷的沙丘和巨大、复杂的沙丘链形成的网为主,沙土最大高度达300米,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沙漠里沙丘绵延,受风影响,沙丘时常移动。
 
气候是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原因,塔里木盆地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十分遥远,加上周围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使得塔里木盆地内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在风力作用不断侵蚀和搬运下,大量沙粒堆积搬运移动,形成了无数流动沙丘,最终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
 
3.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是一条古老河流,公元6世纪的史书记载,塔里木河谓“计式水”,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唐代前期。《水经注》称其为“南河”;《西域图志》所称的“额尔色郭勒”,系蒙古语“漫流的水”之意;又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河名为“塔里木河”,维吾尔语意为“无缰之马”,形容河流经常改道,像一匹野马。塔里木河是中国第一长、世界第五长内陆河。它发源于天山山脉及喀喇昆仑山,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河流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穿过阿克苏、沙雅、库车、轮台、库尔勒、尉犁等县(市)南部,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塔里木河主干流最早曾注入罗布泊,后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道摆动而改道;1972年以前尾水可达若羌县城北的台特马湖,后终点进一步退缩到铁干里克的大西海子水库;21世纪初开展全流域治理后,开始有水流复达台特马湖。塔里木河,是南疆地区的母亲河,天山以南的绿洲基本上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
 
在乌鲁克地质文化村,塔里木河河流蛇曲现象发育,从高处俯瞰,宛如一条巨龙游走在沙漠边缘。在这里可以清晰看到河流侧向侵蚀和河流沉积物二元结构。清水湾附近的一处静水河道,是塔里木河道上的牛轭湖,牛轭湖作为河道截弯取直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各美其美 曹君珠 / 摄
 
4. 葫芦岛海子
 
葫芦岛海子位于三十三团乌鲁克地质文化村的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与塔里木河相邻,是自然形成的沙漠湖泊。葫芦岛因水域形态似大葫芦而得名,构成长5千米,宽3千米的沙漠湿地。
 
海子周围生长着胡杨、红柳、芦苇和甘草等野生植物,湖里有鲤鱼、鲫鱼、白条等各种鱼类,成为黑鹳、白鹭、黄鸭和各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也是塔河马鹿、塔兔、野猪、狐狸、黄羊等动物的天堂。
 
沙漠属于第四纪沉积物,物质组成为细砂和粉细砂,海拔为800~860米,地貌类型为新月形沙丘、复合型新月沙丘、纵向沙垄与灌丛沙堆等,从沙漠边缘到腹地由固定、半固定沙丘过渡到流动沙丘,沙丘高度一般是5~30米。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还有少量的角闪石和云母。由于矿物质的比重不同,在风的作用下形成了黄白黑不同色调的沙脊,整体构成沙漠与河流、沙中湖和湖中树的瑰丽自然景观,宛如沙漠中的明珠。炎热的沙漠,冷冽的湖水,挺拔的胡杨树,构成一幅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的风景照。
 
5. 阿拉峡海子
 
阿拉峡海子位于三十三团乌鲁克地质文化村十九连西西南方向约9千米,其与葫芦岛相似,同为塔河西岸的沙漠湖泊。整体构成沙中湖、湖中岛和岛边树的沙漠湖泊自然景观,沙漠、湖水、胡杨树、水鸟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风景照。
 
该湖长6千米,宽3千米,湖内发育一座湖心岛,湖心岛中间为沙漠,边缘生长胡杨,周长约3.14千米,面积约66万平方米,形成沙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沙的奇特沙漠水体地貌。
 
6. 老盐坑
 
老盐坑位于三十三团乌鲁克地质文化村盐池村北东向约1千米,地处乌鲁克地势最低的地带,出露面积较大,属于卤水湖。是天然形成的盐坑,盐坑周围有大量白色结晶盐块,盐块呈板状和瘤状,结晶体内气孔结构发育,盐水坑内可见正在结晶的盐晶。
 
盐坑在每年塔里木河丰水期和农业灌溉密集期水位上涨,其余时间均大面积裸露湖床。由于地势低洼,周围大量的盐分聚集于此,形成了高矿化度的卤水。盐坑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盐矿从盐水到结晶体的重要观测点,是很好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基地。盐坑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代又一代军垦人开发荒漠、改造荒漠的重要历史见证。
 

素草寒生玉佩 邱勇 / 摄
 
7. 库鲁克塔格山
 
库鲁克塔格山距离三十三团乌鲁克地质文化村北东约60千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在维吾尔语、蒙古语中都是“干旱之山”的意思,山脉绵延数百里。像巨人的手臂,与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尔金山一起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闭锁在塔里木盆地内。库鲁克塔格山南面有一条美丽的河,叫孔雀河,她从南疆重镇库尔勒穿过,一路东流,最后消失在世界最奇异、神秘的罗布泊。在缺少人烟,四季干旱,满目戈壁、荒漠的库鲁克塔格山区,有出露厚达5000多米的古生代深海复理岩建造,是人们认识五六亿年前浩浩荡荡“古特提斯”的窗口。东部是消失的楼兰古国遗址。
 
8. 塔河马鹿特色养殖
 

 
塔里木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新疆马鹿特有的三个亚种之一,其野外种群基本在20世纪初灭绝,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沿岸,是马鹿诸多亚种中唯一栖息在荒漠地区的亚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塔里木盆地开发与人类经济活动加剧,致使其分布区迅速退缩,种群数量日益减少。该亚种在1972年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载入红皮书,中国仅将其与其他亚种一并定为二级保护动物。由于该亚种在荒漠生物群落占有重要地位,能适应荒漠严酷的环境,因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1996年10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孔民等人在我国选育成功的第一个马鹿品种,养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库尔勒农二师的19个鹿场,约有1万只。该品种体型中等,体躯较短。公鹿体高116~138厘米,体长128~138厘米,初生重10.25千克,成年后体重256千克;母鹿体高108~125厘米,体长112~132厘米,初生重9.9千克,成年后体重208千克。该鹿体型紧凑结实,喜昂头,肩峰明显,头清秀,鼻梁微突,眼大机警,眼虹膜黑色,耳尖。公鹿角多为5~6个叉,角基距窄,茸主干粗圆,嘴头肥大饱满,眉枝冰枝间距较近,茸型规整,单门桩率很低,茸毛灰白色而密长。全身毛色较为一致,夏毛沙褐色,冬毛沙灰色或灰白色,臀斑灰白色,周围绕有明显的黑带,有黑褐色背线。当地以马鹿养殖为契机,先后生产出鹿茸、鹿血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了团场收入,实现了产业升级。
 
兵团人通过多年人工不断培育马鹿,使其成为家养驯化的个体,马鹿不仅数量多且性情温和、抗病力强、繁殖能力及适应性强,养鹿已经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三、丝路重镇述沧桑兵团犁剑铸辉煌
 
乌鲁克,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3000年前的兴地岩画群,镌刻在库鲁克塔格山8亿年的石英砂岩上,记录了游牧民族原始文化。从汉代就开始了2100多年的屯垦历史,千年的胡杨林,守望着乌鲁克的往昔与今朝,也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文明。
 
20世纪50年代,军垦前辈挺进荒漠,在亘古荒原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乌鲁克的军垦文化。他们引水开渠、洗盐治碱,开荒种地、植树种草,让沉睡的荒漠、沙丘、碱滩、红柳变成万顷绿洲,阻挡两大沙漠合拢,捍卫绿色走廊的兴盛与畅通。近年来乌鲁克构建了“三区四园五基地”的新格局。“三区”为兵地塔河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沙漠生态治理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四园”为公铁联运物流园、通用航空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盐化工产业园;“五基地”为光伏产业基地、优质棉基地、塔河马鹿养殖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塔里木河胡杨摄影基地。
 
1. 胡杨精神
 
西北部新疆沙漠中生长的胡杨,扎根地下50多米,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生命力极为顽强。它“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世人称其为英雄树。
 
三十三团乌鲁克地质文化村老乌鲁克村(三十三团十六连),现存散生胡杨古树58株,平均树龄超过400年,其中超过百年的胡杨41株、超过千年的胡杨17株。老乌鲁克村现存最古老的胡杨已有1680年,胡杨树被维吾尔族称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精神意味着坚忍不拔,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象征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是一种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价值取向。正如一句口号:世界上只有荒凉的荒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经过数代兵团人的开垦,这里不仅有胡杨的黄,还有库尔勒香梨的绿,棉花的白,红枣的红,曾经的荒漠变为绿洲,这是胡杨精神最好的见证。
 

风骨萧然 胡俊健 / 摄
 
2. 兵团精神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谋部的批复,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多万将士脱下军装,在荒原戈壁上开展了垦荒造田、大兴水利的自给性生产建设。60多年来,兵团人始终怀胸抱建设新疆、巩固边防、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秉持着为民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用青春和热血,把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唱响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
 
一部兵团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兵团人屯垦戍边铸忠诚、开拓进取开新局的创业史。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应对各种恶劣特殊的环境,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在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精神特征和风貌;是兵团人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孕育的重要精神成果。
 
四、朔漠绿洲舞翩跹千年古镇焕新生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总体要求,以及“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乌鲁克镇以地质遗迹资源、地质文化为主线,融合军垦红色文化、古丝绸之路文化等文化内涵,激活乡镇特色,提升环境质量,助推经济发展。以塔里木盆地、沙漠地貌、塔里木河河流景观和海子景观等核心地质遗迹资源为主线,探究其成因与演化过程,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并将乌鲁克地质地貌演变历史与该区域古丝绸之路文化、兵团屯垦文化,以及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讲述地质文化故事,形成“地质主题鲜明、生态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框架,规划推动旅游资源、地学与人文产品开发,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科普系统建设,加强地质文化村宣传推广,将其发展为集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地学科普、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乡村。
 
将乌鲁克地质文化村定位为“地质+生态旅游”的建设模式,通过地质旅游的开发将乌鲁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激活,形成以乌鲁克沙漠公园为核心,以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等地形地貌景观为重点,以兵团人文景点为点缀,打造集沙漠地貌观光、地质科普研学、沙水休闲娱乐、沙漠海子度假、兵团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世界级沙漠生态旅游目的地,这是中国首创的以新疆兵团屯垦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大漠绿洲为生态背景,以沙漠越野、海子游玩、绝美胡杨等旅游资源为抓手的特色旅游地质文化村。
 
乌鲁克地质文化村的地质旅游资源是以沙漠生态为主的地质地貌资源和多彩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在“一核、两轴、三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下, 策划设计3条游览路线和12处科普点,下一步将逐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综合展馆(乌鲁克国家沙漠公园服务中心博物馆),打造兵团特色民宿集群,沙文化特色产业,搭建旅游智慧平台,使乌鲁克成为沙漠绿洲的新地标。
 
三十三团乌鲁克地质文化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四季皆有景,春暖梨花醉人脾,夏日金沙映绿洲,秋来胡杨千里秀,冬雪如棉人乐休。漫步古丝绸之路,探索地质奥秘,感受沙漠文化,领略胡杨精神,学习兵团作风,赏大漠湖泊胡杨共生盛景。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