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追光!向榜样学习,向春天进发

上传时间:2024-03-28 09:10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

简介: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眼下   一支支地质调查队伍已奔赴大江南北   地质找矿、资源调查、防灾减灾……   野外工作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百草萌生、桃李芬芳的时节   我们呼吁广大地质工作者   向榜样看齐   学习身边的   院士专家和先进典型   践行   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的优良传统   迸发澎湃活力   以实际行动   在新时代新征程   展现新风采、书写新答卷   让我们一起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1. 唐菊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说:只有学地质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眼下
 
一支支地质调查队伍已奔赴大江南北
 
地质找矿、资源调查、防灾减灾……
 
野外工作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百草萌生、桃李芬芳的时节
 
我们呼吁广大地质工作者
 
向榜样看齐
 
学习身边的
 
院士专家和先进典型
 
践行
 
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的优良传统
 
迸发澎湃活力
 
以实际行动
 
在新时代新征程
 
展现新风采、书写新答卷
 
让我们一起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1. 唐菊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说:只有学地质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他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铜等战略性矿产勘查。他取得的荣誉不胜枚举:曾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自1984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常年坚守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主持和主要参与发现和勘查评价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矿山;他百折不挠、不畏艰辛,攻克了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他恪尽职守、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向着地质科学高峰攀登。
 
2. 殷跃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说: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地灾防治这项工作。
 

 
作为防灾减灾领域著名专家,他带领团队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创新和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地质工程防治减灾理论与系列技术,提出易滑结构控制方法,开展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灾变机理和风险控制研究,建立早期识别方法技术,支撑了我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基础平台建设。他主持解决了三峡工程库区和西部复杂山区城镇建设,以及水电、交通等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他长期坚守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第一线,获得了中宣部、自然资源部“最美自然资源守护者”荣誉和全国人大环资委等授予的中华环境奖,获得各类科技奖20余项。
 
3. 熊盛青:国家卓越工程师
 
他说:国家急需什么,我们就攻关什么。
 

 
他是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军人、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我国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策划和主要创建者。
 
20世纪90年代的博士、不到35岁成为单位总工程师、43岁起担任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7岁担任珠峰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项目首席科学家、60岁仍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勘查技术方法组组长担负重任……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他攀登不止,以强烈的使命感、科学的态度和奋斗的热情不断引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从一座高峰跃向另一座高峰。
 
4. 李海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说:我坚信地质工作的主战场在野外。
 

 
在他的眼里,青藏高原的美隐藏在从古至今一次次的大地脉动中。“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青藏高原变形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机制研究。地质研究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一份职责与使命。”
 
对地质的热爱始终支撑着李海兵。在工作中,他敏锐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引领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只为揭开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
 
5. 华伶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说:我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华伶俐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巍巍秦岭、大别山区、西部戈壁……每有重大任务时,他总是冲锋在前;每有施工技术难题时,他总是深钻细研;每有辛劳工作时,他总是走在最前。这种无言的榜样力量,感染、带动了身边的每一位同志,也带领团队战胜了无数个困难。
 
一直奋战在钻探生产一线的他,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获得首届全国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黄金部队“优秀班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荣誉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和对地质事业的赤胆忠心。
 
6. 王贵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说:将始终瞄准世界地热前沿技术,围绕国家能源发展的战略要求,攻克难关,为我国地热开发利用事业贡献力量。
 

 
从事地质工作三十余年来,王贵玲长年扎根野外一线,四海为家。他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走过人迹罕至的高原,穿过层峦叠嶂的深山,踏遍幅员辽阔的西北,他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王贵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匠人精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和创新成果的突破,在我国多个区域实现了找矿新突破,为国家能源转型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7. 郭春丽: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
 
她说:脚下接地气,心中才能有真知。
 

 

她长期从事华南地区与钨锡铌钽锂铍铷铯等稀有金属有关的花岗质岩浆成因机制研究;主持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等科研项目/课题十余项,并取得诸多引领性创新成果;论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荣获2022年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荣获202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她看来,从事地质科研工作,野外才是发现科学问题的起点和解决关键问题的终点。与大自然接触多有利于培养宽阔的胸襟和锻炼健康的体魄。通过勤奋思考探索数亿年前的地质事件及其成因和漫长历史演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付出劳动之后品尝成功的果实,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8. 刘占辉:全国技术能手
 
他说:技术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没有一点钻劲儿、闯劲儿,工作是很难有突破的。
 

 
始终奋战在野外一线,长期以帐篷为家、与机台为伍、与泥浆为伴。二十多年来,钻机见证了刘占辉的成长,他也和机台一起见证了这支队伍的一次次转型蜕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刘占辉以操作者的感受为出发点,力求在钻探工艺与钻探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效率。无论是最基础的钻机保养,还是每一次操作流程的改进提升,他都一丝不苟,力求万无一失。无论是几十米的浅钻,还是上千米的深孔,他都保持“绣花”的劲头。
 
9. 马晓丽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她说: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断裂和地震活动研究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自2010年来到中国工作,她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以及古气候研究等工作,2020年获得“第十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该奖是我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之一。2021年,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该奖是中国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
 
她热爱中国,热爱青藏高原,更难得的是她愿意长期在中国扎根,愿意全职参与研究工作。“作为外籍专家长期在中国工作,马晓丽就像一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在平凡的岗位上把青春、汗水、智慧奉献给地质调查事业,用忠诚和坚守搭起了国际合作的桥梁,为深化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同事说。
 
10. 王登红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
 
他说:个人的事无大事,国家的事无小事,任重而道远,交代的任务要圆满完成,交代的事情要干得漂亮!
 

 
他长期从事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及三稀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主持与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及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等项目。
 
他曾先后荣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侯德封奖”、国土资源部首批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地质行业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等众多荣誉称号。
 
榜样就在身边
 
是他/她
 
也是你
 
让我们学习榜样
 
成为榜样
 
为奋力推进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