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飞越山海探查大地,他以匠心书写卓越——记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军人熊盛青

上传时间:2024-02-27 11:20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申文静

简介:

一直以来,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被认为是人类探索极限和突破自我的象征之一,而能够目睹珠峰雄伟壮丽景象的人并不多,他是其中一个。

一直以来,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被认为是人类探索极限和突破自我的象征之一。而能够目睹珠峰雄伟壮丽景象的人并不多,他是其中一个。
 
“那是在2020年,带着团队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仪等设备,乘‘航空地质一号’执行珠峰高程测量任务时,近距离领略珠峰的巍峨壮观。在惊叹大自然伟力之余深感自己身上使命艰巨、责任重大。”虽已满头白发,但谦和儒雅中不乏坚毅的他向记者分享那段难忘的飞行经历时,泛红的眼眶难掩心中的澎湃。
 

2020年5月6日,熊盛青在“航空地质一号”执行珠峰高程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任务
 
他就是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军人、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我国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策划和主要创建者熊盛青。
 
20世纪90年代的博士、不到35岁成为单位总工程师、43岁起担任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7岁担任珠峰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项目首席科学家、60岁仍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勘查技术方法组组长担负重任……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他攀登不止,以强烈的使命感、科学的态度和奋斗的热情不断引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从一座高峰跃向另一座高峰。
 
一、起点:源于一张招生海报
 
“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16岁填报大学志愿时,成都地质学院招生海报上毛主席的这段话点燃了熊盛青的地质梦。自此,飞越山海、奔赴星辰,他逐梦的脚步未曾停歇。
 
1983年,年仅20岁的熊盛青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后被分配到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工作。从野外技术队员到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围绕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他一干就是40年。
 

熊盛青(右三)与团队人员进行业务探讨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亦称“航空物探”),就是把专用物理探测仪器装载在飞机上,从空中探测地球磁场、电磁场、重力场和放射性场等各种“场”的变化,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寻找矿产资源,具有宏观、快速、高效、经济、综合、绿色、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特点。
 
作为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航空物探技术也是各国科技实力比拼的热点。中国航空物探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前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已经从中低精度测量发展到了高精度测量,但在高分辨率综合测量技术上却被远远甩在后面。
 
“被几个发达国家掌控的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成为制约我国航空物探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卡脖子’问题。”数十年的研发过程中,熊盛青深切地感受到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自主创新。
 
2006年,一个值得航空物探人铭记的时间。这一年,“发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虽然寥寥数字,但意义深远,令人振奋。熊盛青回忆道,“当时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两到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自行研制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实现航空物探装备在磁、电磁、重力和伽玛能谱4个方面的国产化。”也是在那一年,我国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列为“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的重大项目,熊盛青成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和总体专家组组长。
 
经过反复研究,他提出了自主研制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技术装备的总体技术方案,确定了“理论与技术方法先行,重点突破,急需优先,软硬件研发统筹,勘查系统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统一,边研发边应用”的联合攻关技术思路。按照他所规划的蓝图,一支跨学科跨行业的“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创新团队”应运而生。在科技部与原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囊括了国内25家单位、51个研究团队、近500名科研人员的科研大军开始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持续3个“五年规划”的科技攻关,熊盛青带领团队系统性解决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理论、技术与工程难题,在国产化航空物探遥感仪器及软件研发和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航空重力仪、航磁全轴梯度仪、航空矢量磁力仪、时间域航空电磁仪、全数字航空伽马能仪等关键仪器组成的全系列、先进实用的航空物探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制和工程化应用,填补了多项国内理论、技术和装备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装备从进口到国产的飞跃,仪器性能指标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地质调查的重要装备。
 
“我国航空物探从受制于人到‘国产化’为主角,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前人的贡献、行业的支持以及团队的协作。”交谈中,熊盛青一再向记者强调。
 
目前,始于1953年的我国航空物探技术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代是中低精度测量阶段,第二代为高精度测量阶段,第三代为高分辨率综合测量阶段。作为我国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策划和主要创建者,熊盛青参与了第二代、领衔了第三代,又在规划着第四代。
 
一个单位、一项工作,一干就是数十年。有人说他“一根筋”,但他坦言“搞科研一定要有恒心,要心无旁骛专注一件事,并持续优化。”
 
二、方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作为深地深海探测国家战略科技领域中对地探测高技术,航空物探技术是现代化地质调查的“空军”,发挥着“战略侦察”“精准打击”作用,是国家优先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早在20世纪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几乎实现了陆域航磁勘查全覆盖。但青藏高原中西部的110多万平方千米,由于层峦叠嶂、高寒低压,航空探测存在飞机作业难、精准定位难、航磁仪器正常运行难等障碍,仍是未知的处女地。
 
“国家急需什么,我们就攻关什么。”在熊盛青眼里,科技创新一定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为了尽快填补这“唯一”的空白,当时30岁出头的熊盛青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反复研究,针对特殊复杂环境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克服重重困难实施野外作业。最终,解决了长期制约高原航空勘查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取了青藏高原中西部高精度航磁数据,填补了我国陆域航磁最后一块空白区,实现了我国陆域航磁全覆盖,获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方面的许多新发现和新认识。其中,青藏高原中西部油气、金属矿产和地热资源远景评价成果,有力地支持了青藏高原的找矿突破。
 
“科技创新必须‘落地’。”技术研发中,熊盛青追求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平衡统一,“就像木桶效应讲的,如果不能转化成应用,单一技术指标就算是国际领先,实际意义也不大。”
 
“以需求和实用为导向,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开发我们采取边研发、边应用、边完善的模式。”据他介绍,近20年来,高分辨率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有力支撑了上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
 

熊盛青(左二)在野外开展地质调查
 
“山东齐河富铁矿、新疆东天山铜镍矿、秦岭华阳川地区铀矿……”谈起航空物探技术助力找矿突破的故事,熊盛青如数家珍。此外,他带领团队攻克复杂地形下高精度数据采集与精细处理关键技术,解决了隐伏目标快速识别与定位探测难题,形成的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航空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已整体在地质矿产、海洋地质调查、测绘等领域全面推广应用,研发的“地学探针”软件已成为行业通用软件……
 
当下,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战略性矿产找矿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为重要的高效找矿勘查方法,航空物探可以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熊盛青进一步解释说,“航空物探的探测效率是地面方法的10-100倍甚至更高,成本仅为地面方法的1/10左右,可以大大减少地面物探和钻探工作。”
 
几十年来,依据航空物探异常支撑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矿床,熊盛青带领团队完成的基于全国磁测资料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摸清了全国铁矿资源“家底”,为找矿勘查部署和找矿勘查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满载荣誉之时,熊盛青并没有停下突破自我和追逐梦想的脚步。“面对新的需求,我们还要不断研发新装备、新技术。”
 
对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在大量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他提出了航空地球物理支撑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的思路——以先进的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有效的技术方法或方法组合,以解决找矿勘查部署和隐伏成矿地质体精准定位问题为主要目标,加快实现国产化仪器和软件平台的实用化,研制更高灵敏度的仪器和高效的低飞行高度-高分辨率综合探测方法、有效的信息增强和弱信息提取技术、智能化的多源信息联合反演与地质-地球物理建模方法,发展以无人机集群、超高分辨率和智能化为特色的新一代技术,以及空-地-井地球物理协同勘查技术。
 
沿着这个思路,熊盛青领衔制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星空地海井探测观测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方案”,作为自然资源部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查技术方法组组长,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对此,他成竹于胸、胜券在握。
 
三、未来:继续用行动传递科学精神
 
“要有使命感、科学的态度和奋斗的热情。”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给团队成员提出明确要求。
 
40多年来,熊盛青发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把自己对科学的追求融入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以及“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等奖励和荣誉。
 

熊盛青参加“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
 
“科研对我来说是个很享受过程,特别是当一个个难题被攻克时,那种喜悦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事业。”熊盛青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相较于个人取得的成就,他更看重团队的成长。
 
“航空物探就是为大地做CT。”熊盛青很喜欢这个比喻。从空中对大地做探测,数据如何采集并快速收录、仪器如何同步、干扰如何排除,采集到的数据如何处理和解译……一系列工作都要求一个庞大的团队高效协作。
 
“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不但要技术过硬,还要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把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与团队的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他明白,要协调一个复杂的团队并不容易。技术出身的他拿出科研攻关中那股务实的劲头,“做事先做人,什么事都先带头做起来。”
 
每天工作十余小时,有时甚至忘记吃饭和休息,是他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的体现;办公室里成摞摆放的资料与学术报告,是他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证明;“如果对要发展某项技术意见不一致,互相辩论就好。”是他广开言路、开明管理的表现;上高原、进矿区,与野外一线项目队员同吃同住,是他躬身力行、注重实践的缩影……
 
他十分重视年轻人的成长,不断压担子、交任务,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以期在后续的发展中,令团队更有战斗力和竞争力。
 

熊盛青(中)与青年学者研讨交流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成就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在他的带领下,“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有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5人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省部级人才工程。
 
办公室里,他座椅正前方的墙上挂着一张硕大的地图。这是由他主编出版的中国及毗邻海区航磁系列图之一《中国及毗邻海区航磁ΔT场化极上延拓20km等值线平面图》。该系列图是我国首次陆海统编、种类最多、精度最高的大区域航磁系列图之一,是我国航空物探数十年成果的集成,已居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这个系列图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出版物,是找矿勘查部署、地球内部结构和成矿地质规律研究等所需的重要区域地球物理基础资料。我想,今后要每10年编一次,要能涵盖最新的海陆航磁资料,这一版由我主编,下一版就交给年轻人了。”面对这幅代表我国航磁测量工作程度和编图技术水平的地图,熊盛青语重心长地说。
 
工作中,他是为国奉献的科学家、团队的“领头雁”、同事心中的“老大哥”,但生活上他却一直对家人心存愧疚。
 
“现在,周末我会强制自己休息一天。一方面是要为干事业保重身体;另一方面,我想抽出时间多陪伴家人,尤其是我夫人。这么多年她给我太多支持,为我做出了很多牺牲。”熊盛青说。
 
即便青丝变华发,他的科研热情依然丝毫不减。
 
“近期,我计划再去趟野外,有几处研究结果需要到野外去验证。”年满60岁的他因工作需要延迟退休,继续坚守岗位。采访结束前,熊盛青的这句话又一次让记者感受到他如名字一般熊熊燃烧的激情和盛似青年的士气。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