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著名地质学家、黄土之父|刘东生

上传时间:2024-04-26 09:00 来源:工程地质大观

简介: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得主。2004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而热烈的氛围中,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奖励证书和500万元奖金。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1922-1927年,入奉天省立第二小学读书。
 
1941年,完成昆明西北武定和禄劝两县大比例尺地质图,同时采集到大量泥盆纪鱼类化石。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
 
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刘东生进行了铜矿、铁矿、铜镍矿和稀有金属的找矿工作,以及水库坝址的勘探工作。
 
1954年,刘东生和当时的地质学一起开始了转型,刘东生参加了三门峡水库及金、铜、镍矿的勘探工作。第一次参加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是在河南省会兴镇-今天的三门峡市。就在这次考察中,时年37岁的刘东生认识了他后半辈子的两件珍宝-一是黄土,一是他的夫人胡长康。
 
1957年,就应前苏联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席格拉西莫夫的邀请访问苏联,参加全苏第四纪科学大会,介绍中国第四纪研究状况。
 
1958年,刘东生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1961年,与孙殿卿组成中国代表团赴波兰参加第六届INQUA大会,受到王炳南大使接见。在会上所作报告“中国的黄土(Huangtu of China)”震动了国际第四纪学术界。
 
1963年5月,任科学考察队副队长,与队长施雅风一起带领科学考察队随中国登山协会登山队,对希夏邦马峰进行科学考察,地形测量组随即测得峰顶准确高度为8012米。
 
1964年,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介绍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成果。
 
1966年,率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一百多名科学考察队员再次进藏,分测绘、第四纪地质与古生物、自然地理、冰川与气象、生物及高山生理五个专题,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察。
 
1969年起,刘东生与他人合作开展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推动了地质学与医学研究的结合,对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和机构的建立起了积极作用。
 
1976年,任全国食管癌病因综合考察队队长。参加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环境项目年会。
 
1979年,就邀请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AU)主席Soons教授,秘书长Paepe教授访华,为中国加入INQAU奠定了基础。同年由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调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参加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并任秘书长。刘东生曾先后到罗马尼亚、波兰、苏联、英国、法国、肯尼亚、美国、西德和瑞士等国家进行考察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1984年4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刘东生作了题为“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概况与第四纪研究动向”的报告。
 
1990年9月底,带领陈明扬、吴乃琴和徐立,在洛川黄土剖面倒数第二次冰期时段采集400余样品,并请孙枢赴瑞士开会时,将样品带到瑞士做10Be测定。
 
1991年,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十三届INQAU大会,在大会上当选为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同年年11月,刘东生前往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王岛,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
 
1992年1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五”重大项目“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开题。同年赴科威特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赴德国柏林参加INQUA执委会会议。
 
1996年9月,刘东生赴地处北极北纬78度13分的斯瓦巴德岛考察。
 

 
2002年5月,赴南京参加“双沟醉猿国际科学考察年会暨裴文中科学奖励基金会成立大会”,在大会上作了主旨演讲,论述了裴文中对中国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做出的杰出贡献,提出“裴文中现象”这一概念。
 
2006年4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行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机遇”高层论坛上,作 “走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学科雏形及我们的机遇”的报告。
 
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为了弘扬他对人类科学的贡献,2008年11月13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刘东生星”。从此,“刘东生星”每天都在太空翱翔。
 
每当后继者仰望苍穹,追思老一辈科学家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仰贤自省,将以坚毅求真的品格,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