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地质史话 | 李春昱:奔走于大地构造之间(十一)

上传时间:2023-06-27 08:55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ruTxUkiqymF1L0qHWvUXQ 作者:中国矿业报

简介:

百年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改地质报国之志,传承坚守,开拓创新,与民族同发展,与时代同呼吸。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畏自然环境之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家找大矿,为人民谋安康。其间,涌现出的杰出地质人的代表,值得被记住、被学习。 ...

百年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改地质报国之志,传承坚守,开拓创新,与民族同发展,与时代同呼吸。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畏自然环境之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家找大矿,为人民谋安康。其间,涌现出的杰出地质人的代表,值得被记住、被学习。

世界地震、火山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又不断升高的?如今,当人们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问题时,总会想起一位老人——李春昱。他是中国最早倡导板块构造学说的地质学家之一,也是首先在中国发现板块构造证据的人。

一、行程近两万里完成野外考察

1904年,李春昱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于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8年获得北京大学地质系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在河北、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等地调查地质矿产。1929年9月,李春昱与王曰伦、谭锡畴等参加了地质学家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质大调查。李春昱所在的小组冒着生命危险和酷暑严寒,历时25个月,行程近2万里,完成了开拓性的地质调查。

西南地质大调查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绘制1∶20万路线地质图。通过艰苦的考察工作,他们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根据此行收集整理获得的大量第一手野外地质资料,李春昱撰写了20多篇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他与谭锡畴联名出版的《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是我国区域地质的重要专著,全面记述了四川省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为四川省地质矿产研究开辟了道路,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地质矿产的一部启蒙性著作。

二、从贪玩废学到优等生

在地质界崭露头角之后,李春昱希望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更大提升。

1934年春,李春昱参加了家乡河南省的公费留学考试,考取了留学英国的名额。临行前,丁文江建议他改去德国留学,到大地构造学权威、柏林大学教授汉斯·史蒂勒(Stille)门下进修。为了地质事业,李春昱二话没说,欣然接受建议,更换了留学证书。到德国柏林后,他参加了德语学习班,同时特意搬到一位德国老太太家中居住。那段时间,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德语学习,减少了听地质课的次数。导师史蒂勒看他上课不勤,疑心他贪玩废学,专门叫助理通知他,让他说明原因。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学习,李春昱能用流利的德语和史蒂勒交谈了。史蒂勒疑团顿释,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

留学期间,1935年春,李春昱还应王恒升之邀到苏黎世参加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保尔·尼格里领导的瑞士野外实习队,得到尼格里教授的教导。野外实习将结束时,他与来到瑞士的李四光相聚。他们一起考察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冰川。回到柏林,在李四光的支持与鼓励下,李春昱确定了学位论文的方向。凭着所学的知识和顽强的毅力,经过8个月的野外考察和资料整理,1937年,他在题为《埃菲尔德与库尔木巴赫之间图林根林区与弗兰肯林区南部前沿地质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重要的新见解,得到答辩主考人的一致赞赏。他以最优等的成绩获得柏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同年7月,李春昱由柏林前往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乌拉尔、巴库、第比利斯开展地质旅行,随后又前往比利时、苏格兰参观地层及地质剖面。此时,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本来计划取道美国多看一些地质现象的李春昱毅然决定提前回国,尽书生报国的义务。

三、冒生命危险抗迁护所

1938年,李春昱出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在所长任内,李春昱把四川全省地质矿产做了很好的调查研究,为很多内迁厂矿准备了能源和工业原料基地。

1942年,在翁文灏等人的多次举荐和谈话后,李春昱离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走马上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在任7年,李春昱创造了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新辉煌。他一方面做好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领导工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按时快速出版;一方面也不脱离科研业务,发表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如《中国之矿产资源前途》等。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地质调查所由重庆迁回南京,直到南京解放。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命令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李春昱团结全所爱国员工共商对策。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靠着巧妙的战斗方式坚持到了1949年4月23日,迎来南京解放。从此,这个中国规模最大、人员最多、设备最完善的地质机构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为新中国地质事业飞速发展奠定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三、在中国倡导板块构造学说

南京解放后,在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的领导下,李春昱一方面维持所务,一方面继续开展科学研究。

1950年,他同时以中、英文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1951年,他发表《从地质构造看中国油田》,以大地构造学观点为指导,对中国石油资源的全局做了深刻的分析。

20世纪50—60年代,李春昱的工作调动十分频繁,他先后担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总队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野外考察、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一项都没有落下。

1972年,李春昱重回科研领域。他从很多报道中感受到世界地质工作巨大进展和我国的差距。凭着深厚的大地构造学功底,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板块构造理论的推行和研究中,不但翻译引进相关理论成果,还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

为了抓紧时间,已经70岁高龄的李春昱随即组织西北地质所的朱宝清、冯益民等6名同志成立板块构造研究组,在秦岭等地实地考察。在艰苦的跋涉中,他们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了板块构造的重要证据——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并于1975年发表《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

 1978年,李春昱调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他直接领导了该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的板块构造研究组。他撰写了《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一文,为接待1979年初来访的美国10人板块构造代表团争取了主动,该文于1981年公开发表。在他逝世前的十余年中,他专心致力于板块构造的研究,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了关于板块构造的论著近50篇。他在《从板块构造观点论地槽》一文中,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重新厘定地槽的概念,将板块构造学说与传统的槽台学说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对认识我国和亚洲的大地构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使板块构造学说深入人心,李春昱不辞辛苦,先后在20多个省、市讲学40多次,推动了板块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展。他结合中国和亚洲地质构造的实际,对其板块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和较深入的论述。

1980年,李春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329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为李春昱以及和他有着十同之缘的黄汲清庆贺80华诞及献身地质科学事业60周年。就在那次会上,80岁高龄的李春昱先生表达了希望自然界再给他20年时间,以便让他继续为祖国的地质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