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地质史话 | 黄汲清:踏遍河山多旋回(十)

上传时间:2023-06-26 10:13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KCu7KxMu9nsRyit6nEhRuQ 作者:中国矿业报

简介:

他著作等身——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地层学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石油地质调查专著《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简而言之,70多年,他发表了250余篇文章、20部专著。

百年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改地质报国之志,传承坚守,开拓创新,与民族同发展,与时代同呼吸。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畏自然环境之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家找大矿,为人民谋安康。其间,涌现出的杰出地质人的代表,值得被记住、被学习。

百年地学路,几代开山人。

他著作等身——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地层学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石油地质调查专著《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简而言之,70多年,他发表了250余篇文章、20部专著。

他名满天下——建立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他依据中国的情况,于1932年发表了《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为三部分,自上而下详细阐述了岩性特点和所含的不同种属化石,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研究的基础。此后20年内,中国二叠纪地层成为世界标准剖面之一。

他成果丰硕——1938年,偕陈秉范在四川隆昌调查,发现了圣灯山天然气田;1938-1941年,在威远穹窿领导11万地质填图和油气调查;1942-1943年,率队赴新疆调查,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观点;20世纪50年代,参与指挥了全国第一轮石油天然气普查,为大庆等一批重要油田的发现作出重大贡献……他就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

一、历史大地构造学奠基人

1945年,黄汲清发表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首次用历史分析法阐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特征及演化。他从而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他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几个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褶皱带,如中朝地块、扬子地台等。他还将地台和褶皱系进一步划分,阐述了各构造单元的范围、特征,形成时间以及成矿特点,并进一步按主要构造形式、形成的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古亚洲式、滨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这3种构造形式分布于3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这一成果超越了当时国际流行的单元划分思路,是一项重要创新。在书中,他首先指出印支运动的重要性;又专门论述了大地构造与矿产的关系,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并将该带进一步分为内带、外带和中间带,为我国研究成矿规律和寻找所需矿产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黄汲清的这一著作在国内被广泛采用,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重视。后来,黄汲清又与同事合作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1962-1965年,他指导学生确定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褶皱带——秦岭、松潘甘孜、三江印支褶皱系,为东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他指导学生编制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等专著和一系列论文。1982年,他以在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二、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的创立者

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H.史蒂勒(Stille)教授的单旋回说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但黄汲清在分析了中国的实际资料后发现,不仅地槽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转化成褶皱系﹐就是在地槽形成褶皱系后地壳仍有剧烈活动,使褶皱系产生新的沉积﹑变质和变形﹐以及新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于是,他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了多旋回说的原始概念。

20世纪50年代,黄汲清初步提出中国深断裂的类型,后来又进一步分为切割地壳的壳断裂、切割地球岩石圈的岩石圈断裂和切通岩石圈深入到软流圈的超岩石圈断裂,并指出各种深断裂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到20世纪60年代,他又提出了地槽与地台相互转化的概念。20世纪70-80年代,他在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板块学说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使多旋回说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地质学界影响深远。

三、板块学说的发展者

黄汲清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发展了板块学说。他将1945年提出的3种构造形式发展为三大构造域的概念,并强调指出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的。由于板块多旋回俯冲和碰撞,因而产生多旋回沉积建造、多旋回岩浆活动、多旋回褶皱运动、多旋回断裂活动、多旋回变质作用和多旋回成矿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将板块学说与多旋回说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天山为例建立了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使两种学说的紧密结合成为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

特提斯海的问题也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黄汲清等学者在《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一书中提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新见解,以及北主缝合带、南主缝合带和互换构造域的概念,为研究特提斯海的起源和演化,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四、陆相生油论的重要创立者

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对我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相关考察。1955年,他以地质部普查委员会主要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具体部署了华北地区、松辽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四川、新疆和柴达木盆地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作了《一年来石油普查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的报告,随后着手编制了《中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并于1957年提出区域远景和油区远景评价的一般准则,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制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工作蓝图。此后,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的发现,以及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都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和部署的正确。

为此,他与李四光等地质学家共同完成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黄汲清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尊敬、怀念和学习。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