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地质史话 | 田奇㻪:泥盆纪学说的奠基人(九)

上传时间:2023-06-26 10:13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FeSYNeKEfcrhVxJzXxfFw 作者:中国矿业报

简介:

田奇㻪,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20世纪50年代,他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主持制定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审批了大量矿产储量勘探报告。作为核工业矿产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他为中国核工业寻找急需的铀矿、稀有金属矿藏作出巨大贡献。他对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尤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动物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系统,为地层全面划分及对比、21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分布与演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百年风云变幻。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改地质报国之志,传承坚守,开拓创新,与民族同发展,与时代同呼吸。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畏自然环境之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家找大矿,为人民谋安康。其间,涌现出的杰出地质人的代表,值得被记住、被学习。

田奇㻪,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20世纪50年代,他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主持制定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审批了大量矿产储量勘探报告。作为核工业矿产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他为中国核工业寻找急需的铀矿、稀有金属矿藏作出巨大贡献。他对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尤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动物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系统,为地层全面划分及对比、21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分布与演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科学救国理想萌生

田奇㻪在弟兄五人中排第四,7岁入私塾,10岁时进入大庸县城松梁书院上小学。辛亥革命后,受科学和民主启蒙运动的影响,田奇㻪萌生了科学救国的理想。

1912年,田奇㻪离开家乡来到长沙求学。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19年转入地质系本科,受教于王烈、何杰等著名教授。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田奇㻪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天安门前的示威游行。5月5日,他参加街头宣传,被捕入狱10多天,后在各方爱国进步力量声援下,胜利返回学校。

二、深受地质大师影响

1920年,著名地质学大师李四光、葛利普教授来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田奇㻪深受影响。

1922年冬,田奇㻪与同班同学一起去北京昌平南口进行毕业实习。他们用了3个星期,测制了地形图和地层剖面,采集了化石和岩石标本,最后完成了毕业论文《南口震旦系之地层层序和古生物》。

1923年秋,田奇㻪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实习员,次年升调查员。在调查所工作期间,他主要参加北方煤田地质调查及石炭—二叠纪化石的研究,还参与了大型工具书《地质矿物学大辞典》的校订工作。

19273月,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成立,经翁文灏推荐,田奇㻪回家乡湖南省工作,历任调查主任、技正、主任技正、代所长、所长等职。其间,他还曾兼任实业部(经济部) 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特约研究员,以及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湖南地质调查所。在战火不断、极度困难的战争年代,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蓬勃,硕果累累,成为当时中国地质调查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1950年,新中国急需地质人才。在地质界深孚众望的田奇㻪被调往武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资源勘测处处长、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工作重心面向整个中南区。同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组专门委员、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年,地质部成立,田奇㻪任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5年,田奇㻪被调往北京,在地质部开始参与全国地质科学技术的管理、组织与领导工作。他卓越的才华有了更宽阔的施展舞台。

三、成绩斐然人称“田泥盆”

在进入地质调查所的1923年到1938年这16年间,田奇㻪对我国海百合、头足类、腕足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陆续将研究成果凝练提升出版3部专著,奠定了我国对上述3类化石研究的基础。其中,《中国北部太原系海百合化石》是对该门类古生物的开创性著述。他对湘中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做了详细划分,初步建立了湘中上古生界的地层系统。1931年发表《湖南中部之丰宁系》一文,阐述湘中下石炭统丰宁系的划分;1936年发表《中国之丰宁纪》,对中国丰宁纪(早石炭世)生物地层学研究作了系统总结。

他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化石研究最为深入而系统,由他创建的佘田桥系12个地层名称,沿用至今。他重视湖南地层古生物研究,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最著名的《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一书,对腕足类化石之研究不只限于外形,还从磨制切面观察剖析了其内部构造,对石燕贝化石之研究,也将壳表装饰进行了绘图,还以坐标图来表示其数量关系,达到了很高水平。他的这些研究奠定了我国(尤其是南方)泥盆纪生物学研究之基础。

在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基础上,田奇㻪还从事构造地质、区域地质发展史方面的综合性研究,1936年发表了《湖南的造山运动》,1943年发表了《湖南煤矿与古地理》,1948年发表了《湖南雪峰地轴与古生代海侵的关系》,显示了他在地质学多方面的学术造诣。

1938年他发表了《中国之泥盆纪》专论,对全国泥盆纪地层的分布、分类及泥盆纪古地理作了系统总结。该书和另一部专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奠定了我国南方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基础。正因为田奇㻪对湖南省区域地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贡献,人们亲切地叫他田泥盆田湖南

四、为国家矿山建设严把地质关

20世纪20—50年代,他在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开展了湖南省铅锌、锰、锑、汞、煤、铁等大量富有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的矿产资源调查,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并主持编制了湖南省铁矿、锰矿、钨矿的矿产志;参与了粤汉铁路株洲至宜章段沿线附近1∶5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工作,其成果对粤汉铁路段沿线的工业布局起了重要作用。1952-1955年,他对中南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及其科研工作的规划、部署与实施进行了全面指导。他曾多次去大冶铁矿,研究、规划矿区及其外围地质勘查工作,为武钢解决铁、锰及其他有关矿产资源问题。

1955-1975年,田奇㻪致力于全国矿产储量报告的审查和地质工作的管理、组织与领导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制定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审批全国地质系统及各工业部门提交的中型与大型燃料矿产、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质储量勘探报告,为国家矿山建设严把地质资料质量关。他曾参与重大地质工作方针、规划、任务的制定和地质技术问题的研讨,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以保证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

田奇㻪卓有声誉,但始终淡泊名利,心里最挂念的只有地质二字,晚年仍不顾年老体弱,坚持深入野外第一线,经常在崇山峻岭、悬崖深谷间跋涉,他的一生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献给了这片心爱的土地。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